首页  »  军事  »  史海烟云

揭秘红军渡乌江:冒充蒋介石给国军发调兵电报

揭秘红军渡乌江:冒充蒋介石给国军发调兵电报

2013-02-28 16:23:08

  1933年红军在登仙桥附近一举迁灭了国民党两个师的“围剿”部队,令国民党军队士气大受打击,国民党名将李默庵闻后心情低落,就用自己师部的电台秘密给在上海的夫人发了一首诗:“登仙桥畔登仙去,多少红颜泪始干。”这封电报被当时的二局截获,准确无误地破译出来,周恩来看后记住了这首诗。

  1936年周恩来到西安处理西安事变时,见到了他的黄埔学生李默庵,周恩来想起他写的那首诗不错,随口就念了出来。李默庵听后大吃一惊:“那是我密电给夫人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为了不间断获悉国民党部队的动向,曾希圣把人员分成两支队伍,一支随着大部队先走,另一支留在原地架起信号设备,搜集电报信号。到了约定的时间后,行在前方的队伍停下来架设电台开始搜集电报,此时后一批人才停止工作赶上来,长征路上这两支队伍就这样一边随大队行进,一边负责破译工作。

  假冒蒋介石密电,为红军顺利渡乌江争取了时间

  陆德生向记者介绍,1935年红军指挥部根据曾希圣二局破获的情报,采取了避实击虚灵活战术,带领红军在国民党40万人的围堵缝隙中穿插移动,在四渡赤水中争取了主动,走出了危局。

  1935年3月,红军主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南下抵达金沙县安底附近,准备南渡乌江。这时曾希圣和报务员从蒋介石调动军队的电文了解到,国民党的周浑元、吴奇伟2个纵队6个师部队正由安底西北一带往东南方向逼近红军主力,一天后很可能会与红军主力遭遇,同时在乌江南岸20余公里处,还有国民党军3个师的部队。红军主力要保证安全渡江至少要三天时间,双方部队若交锋,必然会是一场恶战。

  当晚红军指挥部灯火通明,领导人员开了很长的会议研究对策。曾小红告诉记者:“后来父亲在会议上提议,二局的破译人员对蒋介石电文的语言规律、用词都比较熟悉,能不能利用掌握的国民党军的口令和电文格式,假冒蒋介石密电,命令这两支部队改变行进路线,令他们晚些抵达安底一带,争取时间让红军渡过乌江。”

  这一提议得到上级的赞同,大家认为,只要电报内容不太过直白,国民党军应该不会察觉。根据指示,曾希圣让军委二局报务员以蒋介石的语气,向这两支部队发出了“继续前进”电令。假电报发出后,一直朝着东、南两个方向前行的国民党周浑元、吴奇伟部接获密电后深信不疑,部队果然没有改变方向,“奉命”继续向泮水、新场、三重堰方向前进,使得国民党部队的包围圈扩大,与红军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三天后,红军顺利渡过乌江,队伍长驱南下甩掉了国民党20多万的堵截大军,避免了一场血战。“后来这起假电报的事一直没有人提起,国民党内部可能也没有察觉。”曾小红道。

  在艰苦的长征路上,曾希圣和曹祥仁等同志共破译国民党军各类口令860多种,红军领导人曾评价曾希圣领导的军委二局道:“没有二局,红军长征是不可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曾小红回忆父亲:脾气急,但很严谨

  长征期间军情瞬息万变,但破译工作又非常繁琐耗时,曾希圣的压力非常大。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时候,行军遇到的环境特别艰苦,有一段时间整天都吃水煮竹子,没有盐,父亲看到就反胃,得了严重的胃溃疡,身体条件很差。曾小红告诉记者:“父亲一急起来脾气就不好。他对工作要求很严格,一是一,二是二,容不得半点马虎,特别反感别人用‘可能、好像’之类的词跟他说事。但生活中的他却十分随和,有空时就跟我们几个小孩一起玩游戏,我很少见过父亲骂人。”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