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旅游动态

梨花山上采野菜

梨花山上采野菜

2011-04-16 10:13:36

来源:

  竹园沟位于熊耳山之阴,过去是不是满布竹园不得而知,反正现在没看见一根儿竹子。北边的高山上是金陵寺镇的北岭村,沟南是从城里可以看到的高峻的熊耳山,沟垴坐落着同为金陵寺镇的孙家塬村。以往由于沟深而且很窄,落差又大,沟底是深深的蒿草和乱石浪,北岭村的群众出行走毛毛小路,孙家塬村的村民出行要从南翻越高高的熊耳山。前几年市上有关部门来扶贫,在沟底修通了连接两村和上竹园的宽敞公路,尽管还没上水泥路面,但走起来已经很舒服了。

  今天的天气真好,太阳红红的,气温在22℃多,还没有一丝儿的风。我们沿熊耳山隔沟对面的“之”字形山路慢慢地向上爬,尽管一步一喘的,汗流满面,可一个个还是念念不忘挖野菜,两眼瞪得圆溜溜的,不停地朝路两边张望。谁偶尔看见一株小蒜,就高兴地吼吼叫叫,急扑过去。其他不认识小蒜的赶紧喊:先别挖,先别挖,让我看看,小蒜到底是啥模样!就这样,你喊我叫的,还真忘掉了旅途的困乏,不知不觉就爬上了山顶,到达北岭村。

  问在地里劳作的群众,你们这里咋没见小蒜呢?他们讲:你别看爱在贫瘠荒地里生长的小蒜,它们还有怪脾气,死活见不得化肥,稍有化肥,它们就会死掉,而且是永远都不会在此地里生长了。你们要找小蒜,不要在种庄稼的地里转悠,必须去多年撂荒的荒地,那里小蒜很多。

  听了他们的指点,我们就朝荒芜多年的地里跑。哎,你甭说,还真准,荒芜多年的地里长着绿油油的小蒜。可惜我们中有挖野菜经验的不多,故而帯挖小蒜工具的很少。看着粗壮的小蒜,你若不用工具去挖,受深土中圆大的茎块的牵绊,很费力地拔来拔去,结果是一根根儿都断掉,手上拿着的只是窄长的绿叶和一截白色圆茎。当然,有工具的挖出带着深土中圆圆茎块的整株小蒜,自然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不喜欢在人多的地方凑热闹,在他们说说闹闹之时,我转过一个小山包,看见坡沿下缓坡的槐树林里,长满筷子粗、三四十公分高的小蒜。由于小蒜长在疏松的厚厚的陈腐落叶里,稍用力往上一拽,带着大大圆圆的白色根茎的整株小蒜就拔了出来。我有心打电话,让大家一起来拔,可惜山凹凹没信号。爬上山包打电话给他们,他们以为我在开玩笑,死活不上来。这样一来,我吃了个独份,一时三刻就挖了一大袋。

  小蒜有了,大家还想着野韭菜。好在上个周六,我们中的“牛驮骡子”和“渔樵笑谈”到对面的梨花山上采过野韭菜,大家也就没了找不着野韭菜的顾虑,跟着他俩下山,过沟,端直上了梨花山。

  高高的梨花山上,梨花没见一株,到是有几株红艳艳的山桃花开得正艳,使草树还没萌发的山上有了一些生气。坐在松树下厚积的干松叶上,吃饭,喝水,休整一番后,我们一人提着一个大袋子,在六七十度的山坡开始采折野韭菜。

  平时在菜地里看到菜农种植的韭菜,基本上都是一窝一窝的,窝是窝,行是行,整整齐齐,很是美观。山上的野韭菜就不同了,缺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基本上都是三苗一撮,五苗一窝,而且也不是一行一行的,它们顺其自然,无拘无束,坡坡涧涧哪里适合自己生存,就在那里安家,显得杂乱无章。说也怪,菜地里的韭菜,菜农精心栽培也不见得长得多好,这里却是几十亩的一面山坡,到处都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野韭菜。

  今年春起的迟,比野草早发芽的十来公分高的野韭菜,由于没有草叶的遮挡,叶杆都有些发红。它们很嫩很嫩,以至于你用大拇指和无名指捏紧它的根部,然后大拇指向外稍一用力,它们就齐茬地折断了。我们一只手提着袋子,另一只手折野韭菜,折上一小把了,将其放入袋子;这只手折困了,再换另一只手来折。

  野韭菜也知道物竞天择的道理。凡缺少其它植物遮挡的野韭菜,长得杆粗叶厚,壮壮实实,让人不怎么看好,凡是在干刺架或高高的干蒿草下的,则长得相对比较高大一些,但你要折它们,是要颇费一些周折的,最大的障碍就是要小心拨开罩在它们上面的干刺架或高高的干蒿草,稍不小心,手上就会留下道道血印。

  我们十个人,个个猫着腰,两眼紧盯着脚下,顺着高高的山坡,如战争年代搜捕敌人一般,慢慢地向上移动。到下午四时多,每个人都折了满满一袋子嫩嫩的野韭菜。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