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贾建霞)甲午年仲夏,受友人之邀,去丹凤县寺坪镇的银洞沟。
出发的时候,天公作美,下起了小雨。这是我所欣喜的。相对于盛夏的酷暑来说,小雨是一首宜人的诗。
山,一程又一程;岭,翻一座又一座。眼前依然是崇山峻岭。飞旋的车轮子,在望不尽的山岭间疾驰,我们一边怀着观赏的心情轻松地望向车窗外,欣赏着这层恋叠嶂的万座青山,一边听友人怀想当年发生在这条路上的故事——每周六丹中放学,回家的路途遥远,走得人饥肠辘辘,路边树上的柿子、地里的红薯萝卜,随便吃几口,都会给补充点能量;到了七里岭天就黑了,那里经常有狼出没,父母亲每次打着火把守在那里,接住了我们,赶忙先取出红薯或黑馍,让我们吃几口,垫个饥;做糊汤没有碱面,用草木灰代替;火柴匮乏,每到做饭时,都拿个麦秸把子相互引火……
寺坪是个贫穷又偏僻的地方,而居寺坪镇10.5公里处的银洞沟更是一个闭塞又苦焦的地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社教交流会上,听人说那地方不仅没通电,而且有的人家出门衣服换不开,床上仅铺一张席子……那些遥远而不堪回首的过去,如今回想起来像说故事。窗外那缭绕在山巅的雾,如一层层薄纱,妖娆在绵延起伏的群山间;水泥路通了,山绿了,政策活了,如今的寺坪人也走出大山用双手创造新生活了。
一个多小时后,车子停在了一处并不宽敞的树荫中。下了车子,才看清是一些庄户院落,家家门扉洞开,像似迎接我们。虽下着小雨,但院落干净整洁,没有柴草杂物 乱堆乱放现象。院子的一角,开着粉色的木槿、火红的石榴和紫色的月季,盛夏的雨水使这些花木更加地葱绿、旺盛,传递着勃勃生机,便感叹山里人家的田园和诗意。
稍顷,我们每人手里就接过一把伞,沿门前小路向银洞峡出发。婆娑的山芋树,孕妇一般,怀着丰满的果实,热情地俯下身子和我们打招呼。涓涓小溪,唱着清脆的歌儿,携着欢畅的游鱼,与我们一路相随。更有那怪石嶙峋,一会儿狭路相逢,捉迷藏般地堵住了我们的去路;一会儿如云彩状、水墨画般地铺展在我们面前;一会儿如导游,在高高的山巅,为我们远远地指路;如神龟饮水,栩栩如生;如神灯高照,美丽又传奇。这些形态各异的奇石,让我们一路走一路惊叹和稀罕。有如巨大的龙床,人站在上面渺小无比;有如突兀的山峰,给头顶留下一线天;有如大力士,用神臂撑起数百倍大的巨石;有如玄妙的介石,支得巨石稳稳当当,岿然不动。大自然的精妙设计和神来之笔,多姿多彩,巧夺天工,让人敬畏和慨叹。
银洞峡似潋滟的女子,欲将妖娆多姿在有限的时空展现给我们——以小雨迎接,半途又急遽切换,阳光飞瀑。久违的蛇,示好般地迎候在必经的路上。那夹在两岸的,有盛开的山丹丹,奔放的紫罗兰,安静的薰衣草,端庄的木槿和众多的我不认识的石生树以及珍贵的红豆杉……空气中传来草木的清香。清脆的鸟鸣,使盛夏正午的银洞峡更幽静。
坐在天然的石凳上,眼前是溪水涓涓,周围是翠绿青山,身旁是奇石嶙峋,鼻尖是阵阵花香,谈笑间,顿感惬意舒爽,轻松无比,如入无尘之境,浮沉、荣辱、是非、得失,都轻若浮云,不见了踪影,凡尘中的琐事抛到九霄云外。
途中有一条路,去看瀑布,因为不好走,我自动退缩,留下念想,只为下一次行程。
返程等待的间隙,便有了走访的情致。每经过庄户人家,都被热情地招呼到家里坐。门口的房阶上,两个背笼支起的大笸篮里,晾晒着往年的谷米;宽大干净的上房里,放着大堆的洋芋、包谷和杂粮;温馨的小房里,是整洁的席梦思和别致的柜子。健谈的女主人说道着在外工作的孩子及幸福的婚姻,说道着殷实的收入和山芋的采收过程。我敬佩那些从深山中走出去的学子,更敬佩这些坚守在深山中的忠实劳动者。她取出孩子的婚纱照,取出收藏的奇石,脸上抑制不住地兴奋。简短的交流,让我记住了民风淳朴,记住了来自这里的清气和热情,以及那份难得的自豪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