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赵 丰)听江西的朋友说,婺源是禅界。去年十月的一天,冲着那个禅字,我怀着新奇、探秘之心来到了婺源。
先去了西线的鸳鸯湖。在我看来,它是婺源良好生态环境的浓缩,环境幽雅,山林青翠,湖水碧玉。正值秋末冬初,视野里盛满鸳鸯的影子。鸳鸯,这个与中国文化有着情感渊源的鸟,演绎着最美的风景。它们或是成双成对,或是携儿带女,从遥远的北国翩然飞来。湖水和鸳鸯的组合,符合我的追寻与想象,足以安放我这颗因为世俗而浮躁的心。
文公山,这是一个儒雅的名字,其得名也许与朱文公有关。果然,山上就有朱熹的祖墓。山间林木葱翠,周边是十万亩阔叶林海,有金猫、鹿、锦鸡在其中出没。金猫、鹿未见其踪,只是看见了锦鸡的影子,在我的凝视下扑棱着美丽的翅膀。昨晚像是落过一场雨。雨过初霁,在斑驳的光影中,树叶抖动,锦鸡变幻,溪水潺潺,风声沙沙。诸种声音相和,仿佛禅音的抖动。山间白云聚首,飘渺如梦。梦幻的感觉,是生命里的禅意。
密林幽谷之中,云霞经久不散,令朱熹的祖墓和他亲手栽下的杉树若隐若现。据说杉树有二十四棵,寓意“二十四孝”,历经八百多年风雨,只剩下我眼前的十六棵。经历了世间的沧桑,它们心念止绝,私欲尽断。它苍老的皱褶,是岁月留下的印记。它的内心,一定深藏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故事。面对它,我叹息着人生命的短暂。在我的凝视中,它静穆无言。无言,便是最好的禅意了。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古诗里的句子,为古典优雅的禅相。这就是李坑。那个夜晚,我栖息在李坑。傍晚,夜幕还未拉开,一串红灯笼在视野中跳出来,显现着灰暗中的历史沧桑。清晨起床,看清了群山环抱中的村落模样,溪水贯通街巷,风光旖旎。如此的村庄自然会有阅不尽的美景,而我独喜欢小巷里的青石板。那个下午,斜阳夕照,我的脚一遍遍踩在上面,轻轻的,怕惊扰了它的千年梦境。
灵岩是一处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其特色在于它的溶洞。喜欢洞的感觉,这是因为它将真实的面目遮掩了起来。洞内石笋、石花、石柱、石幔琳琅满目,洞群间保留有岳飞、朱熹等名人以及唐代以来的游人题墨两千余处,蔚为壮观。灵岩洞环境幽静,结构巧妙,别具一格。名山洞府、幽谷藏珍如此的称谓,对它来说是名副其实的。洞的奥妙,在于深藏不露。灵岩的溶洞就适合这样的表述。
走近滕家巷,站在滕家老屋前,我竟有了入梦的感觉。喜欢古建筑,于是在东线的千年古镇江湾流连忘返。名曰江湾,自然与江姓的人有关。我看到了一长串的人名,都是不凡之人,教育家、佛学家、经学家,七品以上的官就有二十多人。当地人认为这是风水的缘故。对于风水,我是外行,但我相信所谓的风水就隐藏在山水和老房子里。滕家老屋,它的特别之处是每块墙砖上都凸印着一个“滕”字。几百年过去,“滕”字依然还在,散发出幽古的气息。客厅叫白果厅,有人介绍说房子里的木头都是银杏木做的,所以没有蛀虫和蜘蛛网。这只是滕家巷的一个细节,大约风水就是从此而来,禅的况味也正在于此。
篁岭也有禅意,村落天街、梯田花海,是人间的桃花源。览区域组合而成。禅意,笼罩着一座山岭。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村落似玉带将精典古建串接,商铺林立,前店后坊,一幅流动的缩写版的清明上河图。站在高处,俯视篁岭,宛若怀抱着一个苏醒的禅。禅的天地高旷无边。一个念想,让我仰起头。篁岭的上空,荡漾着一片云霞,为一座山做着注解。民居上空的一缕缕炊烟应邀腾空,和那片云霞会合,天地之间弥漫着禅的气象。我眼目中的篁岭,顿时空明了许多。
我伫立在五龙源上。据说龙脉发源于婺源南干山,盘结于五龙山。龙的气象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之象,是最高境界的禅。龙的生存自然离不开水,我的眼帘中,湍水飞流直下与水潭相缀,互为映照,互为依接,急缓有致,起落有度,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发出颤动的亮光。这是适宜于漂流的绝佳之地,身着红色泳衣的年轻男女们疯在水面的筏子上。青山、绿水、白浪、红衣,构成了五龙源的奇观。它远离了人世的纷扰,独坐于水的怀抱。四面青山,幽林拥抱,一条条清溪从它的怀抱中蜿蜒跃下。临水的景物,它的生命,无疑会钟灵毓秀。在此漂流,生命里会有着怎样的浪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