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中,他没有流连于自然风光的奇绝瑰丽,却一头扎进一个小村庄,吟诵“多情自古伤离别,……杨柳岸,晓风残月”,叹息一代才子柳三变的悲惨人生。祁连山下,他远观“长河落日“,感怀“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沧桑意境。在济南大名湖边,在镇江北固山上,在赣州郁孤台旁,抗金名将辛弃疾的那些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的千古名句长久地撞击着他的胸怀。
“我还记得登鹳雀楼的情景,在层层攀登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悟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此后,我还一路追寻一代文学大师苏东坡的踪迹,去了四川眉山的三苏祠、湖北宜昌的三游洞,站在‘文赤壁’的长江岸边,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站在金山的妙高台上背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清明之际千里奔波去河南郏县的‘苏坟’,虔诚地上了三炷香,表达自己深深的敬仰。”杨建平说。
旅途中,杨建平还喜欢拜谒帝王将相的陵墓和名人的祠园,先后去了成吉思汗陵、西夏王陵、秦始皇陵、西汉诸陵、明十三陵、司马迁祠、武侯祠、张飞墓等。这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一代天骄”为推动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立下的不朽功绩,也可以看到他们因为骄奢淫逸、不思进取而败落甚至灭亡的历史轨迹,给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这一路走来,杨建平感触颇多。他说,古往今来,多少文化先贤的不朽作品流传至今,丰富了我们的历史,延续了我们的文化,来到古时候他们生活、写作的地方,吟诵他们的诗句和文章,就会感觉到在和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对接。古人为何会写出如此曼妙绝伦的诗句?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
最炫民族风
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风情的热爱,始于小时候看过的许多电影。那时候,在舅舅的带领下,杨建平看了很多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和战斗的故事片,《刘三姐》《五朵金花》《回民支队》《阿诗玛》等多部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至今耳熟能详。
第一次遇到少数民族人,是在西安火车站。“当时一群西藏民族学院的学生,在西安火车站广场边跳边唱《翻身农奴把歌唱》《毛主席光辉照万丈》,让我真正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兴趣。”后来在部队,总政歌舞团来演出,杨建平一连看了三场,其中到少数民族表演舞蹈的时候,他还直接上去跟着跳了。
一边说着,他一边手舞足蹈地为我们展示。
他还记得自己去贵州的一次旅行,一路很辛苦,但也很值得。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连当地的汉族人都穿起了长袍,苗族、侗族、水族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当地尤为凸显。“早上吃早饭的时候,当地赶集的人穿着各色民族的服装,真让人眼花缭乱。”
西江千户苗寨号称“天下第一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东南约20公里的雷公山里,大村寨用杉木搭建的吊脚楼,密密麻麻地占据了整个一面坡,高低错落,层层叠叠。“当我实实在在站在坡中腰看到它的全貌时,不由得惊呆了。”
“在村中心的广场上,数十名穿着盛装的苗族妇女在几个吹着芦笙的男子的引领下踏歌而舞,我也忍不住和众多的游人随着节奏,踩着步点,融入其中。看完表演,吃了当地的长桌宴。晚上,又住在了村寨中的吊脚楼里,体验了苗族同胞的真实感觉,这些都让我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