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佳乐
在市中心城区迎宾大道,古朴庄严的商山四皓雕塑巍然矗立,彰显商洛深厚的文化底蕴。
位于市中心城区的四皓公园,绿草如茵、曲径通幽,龙形绿植跃然其间,建筑与葱郁树木相映成趣,是市民休闲、感受四皓文化的好去处。
△9月15日,商州区四皓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上,林佳莉老师带领学生朗诵温庭筠的《四皓》,在诗词韵律中感悟商洛的文化魅力。
△商洛传统名菜——商芝肉,承续商山四皓隐逸文化,精选五花肉与商芝同烹,色泽红润、肉质软糯,入口咸香醇厚,尽显商洛千年饮食风韵。
△市中心城区四皓公园内,古诗词石刻随处可见。市民或漫步赏景或驻足品读诗文,在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中享受休闲时光。
△王家民所作的《商山四皓阅简图》,以细腻笔触描绘四位先贤于山林间展卷研读、俯身思索之景。
天宝三载(744年)春,李白一袭青衫,黯然离开长安,向东而行。经历“赐金放还”之变,政治理想骤然成空,他独行于商於古道,见云山苍苍,雾霭沉沉,恰似心头缭绕不尽的迷惘。至商山深处,驻足四皓墓前,百感交集,挥笔题下《过四皓墓》:
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
园绮复安在?云萝尚宛然。
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
伊昔炼金鼎,何年闭玉泉?
陇寒惟有月,松古渐无烟。
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
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
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
遥想大唐天宝年间,山河锦绣,朝廷煌煌,金玉其表之下却暗伏危机。李白在四皓墓前,与秦末四位隐士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关于士人“出世与入世”的智慧碰撞,照见了既不远离红尘,亦不陷溺荣名的生命姿态。
千载时光悠悠,青山依旧。四皓从容进退的智慧,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楷模。他们既能在乱世保持气节,又能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功成不居的胸怀,缭绕在商洛的云岫松风之间,低回不绝。
诗魂相遇:千年一叹的知音共鸣
四皓——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为避秦时焚书坑儒之祸,隐入商山,采芝栖岩,以清贫之身守士人之节。他们曾耻于刘邦轻侮士人,拒其征召,却在太子刘盈危难之际,毅然出山,以皓首巍冠之姿镇服高祖,稳汉室于既倾。事成后,四皓拒封归隐,飘然复返山林。
四皓在商山隐居时写下的《四皓歌》,足以证明他们“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境界:
漠漠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四皓逝后,葬于商洛。历代文人墨客经行商山,留下咏怀四皓诗文百余篇,几乎构成了一部延绵不绝的诗意崇拜史。在这股朝圣的诗歌洪流中,不同时代的诗人皆在四皓身上找到了共鸣。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借“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来表达对四皓避世守节、功成不居的崇高敬意,更寄寓了自身对高洁人格的追寻与隐逸理想的深沉共鸣;白居易的《题四皓庙》咏道:
卧逃秦乱起安刘,舒卷如云得自由。
若有精灵应笑我,不成一事谪江州。
以“舒卷如云”为喻,赞四皓能屈能伸、进退自如的智慧;吴筠所作的《高士咏・商山四皓》:
万方厌秦德,战伐何纷纷。
四皓同无为,丘中卧白云。
自汉成帝业,一来翼储君。
知几道可尚,隐括成元勋。
诗中既描绘了四位隐士在商山过着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生活,亦赞扬他们深明大义、以智慧影响时局的贡献。清代乾隆皇帝在《题金廷标四皓图》中写道:
深山大泽拟商贤,四老婆娑杖履闲。
何必磻溪心迹愧,从朝也未忘人间。
乾隆以姜子牙出仕作为反衬,点明四皓虽隐居山野,却从未忘怀人间世事,其心迹高洁,正在于隐而非忘世,退而犹济时。
千百年来,这些诗词共同以诗心接引古贤,层叠咏赞,最终塑造出四皓作为智慧与道德象征的永恒文化形象,使商山不再只是地理的存在,更成为一座精神的圣山,奠定了商洛在中国诗歌史与士人精神史中的崇高地位。
墓园沧桑:从荒芜遗迹到文化圣地
秦末汉初,四皓先生离开长安,退避云游至洛南,后辗转至商州、丹凤、商南等地,多半光阴是在丹凤商山一带隐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商山因四皓而名扬四海,他们避秦安汉、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也深深浸润了商洛的地域文化。今日商洛,仍随处可见以“四皓”命名的场所,如四皓碑林园、四皓街道、四皓社区、四皓小学、四皓路、四皓公园、甪里洞等,名迹交织,古今呼应。
初秋时节,漫步丹凤县商镇四皓碑林园,由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写的“商山四皓碑林”6个大字格外醒目。李白当年寻访四皓遗迹时,所见“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的凄凉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巨冢罗列、古柏环绕、碑石林立。园中所存的碑石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万历年间重刻的四皓碑像,上面分别镌刻着四位先贤的图像,或持拂尘,或倚竹杖,或授书卷,每位身旁还伴着一名书童,古貌俨然,栩栩如生。
“商山四皓碑林园的前身就是四皓墓公园,这里三个墓冢分别安葬着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他们三人相继离世后被埋葬在此,甪里先生周术常年云游,最终逝于商南县双峰山一处山洞中,该洞被后人称之为甪里洞。”年逾八旬的商洛市市级非遗商山四皓传说传承人杨忠录说。他曾经是四皓墓公园的管理员,大半生都与四皓墓相伴而过。
杨忠录轻抚冢土,娓娓道来:“20世纪80年代,相关部门对四皓墓修整时,发现墓土约有十厘米的土壤不是商洛当地的土壤,而是来自关中。这正印证了一个古书上记载的传说,相传汉惠帝刘盈曾令三千御林军自长安携土来此,每个士兵怀揣十斤长安土,一路风尘仆仆,只为给贤者培土护墓。此后,汉惠帝还亲自立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诏令百官四时扫墓,以示尊敬。”
与商山四皓碑林园一路之隔的四皓文化广场如同展开的历史长卷,四位先贤的雕像巍然屹立,目光穿越时空,与商山遥相呼应。文化墙上镌刻的典故在阳光下若隐若现。时下,当地政府打造的“商山四皓”文化旅游景区,吸引许多中外游客慕名前来探寻四皓足迹。
“商於甪里便成功,一寸沉机万古同。但得戚姬甘定分,不应真有紫芝翁。”9月15日下午,商州区四皓小学四年级学生大声朗诵温庭筠的《四皓》。在语文老师林佳莉的组织下,学生们正在开展《诗词里的商洛——走进商山四皓》语文课外研学活动。
距四皓小学百余米的市中心城区四皓公园则以另一种姿态延续着文化记忆。在这里,经过精心修复的四皓祠重现汉唐风韵,飞檐斗拱在蓝天下勾勒出庄严的剪影。祠内壁画栩栩如生,雕塑精美传神,将四皓隐居采芝、出山辅政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公园内保留的汉代墓葬群经考古保护后向公众开放,那些带着两千年前印记的砖石,静静地诉说着商洛的历史荣光。
“许多文人游客经常来商洛两处谒拜商山四皓,一处是丹凤县商镇的商山四皓碑林园,一处就是同学们面前的四皓公园。”林佳莉向参观的学生们讲解,“商山四皓碑林园保持着历史的原真性,让人心生敬畏;商州四皓公园则让四皓融入现代生活。”
如今,商山四皓已成为文化旅游的活水源头,每年数万名游客来此瞻仰,四皓文化学会的学者笔耕不辍,那些开发的文化小饰品、商芝样本和四皓碑林拓片,正让古老的智慧以崭新的形式延续生命。
风骨新传:当代商洛的价值坚守
“商山四皓的隐居、出山和复隐,彰显了其智慧与积极进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他们的出山与归隐,不是简单的避世或入世,而是一种基于道义与智慧的生命选择——既有避乱不仕的操守,也有为苍生而出的社会担当,这是我们继承四皓遗风,努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有所作为的精神源泉。”商洛学院杨增强教授说。
在商洛,四皓遗风穿越数千年,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绵延生长。今日的商洛人,正将古老的隐逸智慧转化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为祖国奋发图强的担当与使命。
百岁抗战老兵张坪,这位从商洛山区走出的老人,年少时便投身革命洪流,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烽火中淬炼成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职于原西南军区和原总参谋部,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却始终保持着质朴与谦逊。直到期颐之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他才走进公众视野,彰显出“平时隐于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风骨与气度。
从丹凤县深山里走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少时曾仰慕四皓高风亮节。彼时或许未曾想到,有朝一日他会走向世界之巅的青藏高原,成为揭开地球环境演变奥秘的科学家。他与团队的一项关于青藏高原古老智人的研究引发了全球轰动。如今,受聘担任商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专家顾问的陈发虎,继续为家乡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自商洛青山绿水间走出的郭博智,将秦岭南坡的坚韧与质朴化入苍穹之梦。作为C919大型客机项目的核心负责人,他数十载潜心飞行器设计,倾注于大国重器之中,以商洛人的厚重与大气,托起国产大飞机翱翔九天的壮丽航迹,书写中华民族蓝天梦想的磅礴一页。
2025年盛夏,渭河水见证了一场生命的壮举。当落水儿童的呼救声划破夜空,34岁的商洛汉子李静毅对妻子留下最后一句叮咛:“老婆,你把孩子看好,我去救人。”便毫不犹豫地跃入湍急的河水。在生死瞬间,他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用生命完成了最后一次“挺身而出”。
在这片浸润着隐逸文化的土地上,还有更多普通人,在山水之间默默耕耘,以各自方式诠释担当,让四皓遗风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紫芝清韵:穿越时空的味觉记忆
正午未至,商洛市区老字号鹤鸣烩菜馆已座无虚席。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只为一道商芝肉。
“每次来商洛必吃商芝肉。”西安食客张永虎咂味赞叹,“别处真没有这个味儿。”饭馆老板忙得脚不沾地,笑着说:“这道招牌,不仅当地人喜欢吃,外地游客也是入店必点。”
商芝肉,别名紫芝肉,是商洛地区的传统风味菜肴,陕西十大经典名菜之一,2018年入选中国菜陕西经典名菜名录,现为国宴菜品。这道看似质朴的菜肴为何这么出名,仍与商山四皓相关。在商山,有一种紫茎山蕨,古称“紫芝”。秦末汉初,四皓先生避世商山,采蕨疗饥,歌以咏志:“晔晔紫芝,可以疗饥”。他们以蕨明志,不以贫贱贬抑精神,不以困顿放弃坚守。后人仰其风范,便以这商山之蕨,融合本地黑猪肉,创制出“商芝肉”,将精神气韵烩入人间烟火。
“正宗商芝肉,做法极为考究。”商洛餐饮界领军人物、天地人和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宏介绍,只能取春日的商芝嫩茎,焯晒阴干,方存清野之气。烹制时选带皮五花,与芝同炖,文火慢煨。出锅时肉烂芝韧,山野清香与肉的醇厚交融一体,肥而不腻,软中带韧。
正如四皓在《四皓歌》中所言:“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在这物质丰裕的今天,这道千年风味已渗进商洛的饮食血脉。一碗商芝肉,蒸腾的是历史,品味的是风骨,延续的,是一场千年不断的文明对话。
夜幕垂落,商山渐渐隐入暮霭,城市灯火与星河呼应。李白当年“幽独访神仙”的寻觅,已化为市井烟火中的温暖现实。有游客品尝商芝肉的美味,有孩童在四皓文化广场奔跑嬉戏,亦有创业者回归山野寻找心灵宁静——古今在此交汇,风骨千年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