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吕丽霞 吉文艳 见习记者 董 楠)编者按:今天,有我市儒商第一人之称的周卷文的语录体著作《智慧人生》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智慧人生》的出发点源于认识事物、分析研究事物、解决问题、检验真理,贵在做人、做事、处人、处事的正确知识与错误知识及成功失败的有效检验和对比,既是贴近知识财富与精神财富再到物质财富的观念和理念,又是贴近现实生活环境的真与假、爱与恨,是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学识、践识、胆识、感性、理性、悟性的文化知识结晶,是人选择思路、改变生存环境条件的理论基础。文化知识是发展物质财富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推动事物发展的能量。正确的文化知识是人思想上的灵魂,是行动上的指南。周卷文愿与大家分享他的《智慧人生》。
他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商海打拼30年,成为身价千万的大老板。花甲之年,他将自己创业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整理成册,名曰《智慧人生》,以期给正在创业的年轻人一些指引,使他们少走弯路,这就是商洛市第三届人大代表、商洛市隆源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卷文最大的心愿。
苦难生活中学会做人道理
1954年,周卷文出生于商州区麻池河镇金龙河村。据周家的家谱记载,“商山四皓”中的甪里先生周术是他们的先祖,他是甪里先生的第99代后继人。周卷文父亲是国家干部,母亲是个大家闺秀,二位老人虽然秉承着勤俭持家的良好传统,但依然逃脱不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贫困的时代烙印,但困难的生活磨练出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也使得他头脑活络,聪明伶俐。
十三四岁,家里买不到食用碱,做的糊汤稀汤汤的,不糊锅、入口又涩,周卷文便在父母的指点下上山割蒿子,然后摊在院子里晾干,再将这些东西烧成灰,把灰在水里沉淀三次,然后用自制的天然碱水做饭。那个时候,麻池河镇的街道小,他家住的远,为了占个好地方卖东西,寒冬腊月,为了换取过年买肉的钱,他和父亲半夜就起床,担着萝卜、洋芋、酸菜走二三十里的山路,天亮前赶到街道。一路上走得大汗淋淋,到了地方一站就是大半天,双脚冻得麻木,浑身被寒风吹得冰冷。就这样,只要当天的东西能顺当卖完,便是他最大的快乐。
生活是那样的艰辛,但父母仍然不忘教育他。每有闲暇,父亲总是告诉他,娃啊!人这一辈子,要勤快、实诚,还要吃得亏,这样才能做好人,做对事。母亲做事利落、节俭和热心帮助他人的习惯也让他铭记在心。在他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个做事非常有条理的人,家里的东西都摆放在固定的位置,晚上他们要找什么东西,节俭的母亲为省点煤油从来不点灯,总是一伸手就能准确的拿到。母亲也是周围的“和事佬”,哪家年轻两口子吵架了,哪个年轻人怕出力不好好过日子,母亲总是耐心的说和、劝导。在父母的影响下,从周围人的生活兴衰中,他从小就知道了,做人要有志气,担得起责任,经得起磨难,要学会选择自己的道路,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少时就有经济头脑
少年时期的周卷文就头脑活络,有着做生意的天赋。那年腊月间,他和父亲到街道上卖萝卜,放下担子后,父亲对他说,娃啊,你去排队给咱买点调和面,过年时炖萝卜要用。周卷文在供销社排了一天队也没买到,接着连续两天都没买到一包调和面。他懊恼地问父亲,这调和面咋恁难买呢?父亲说道,娃,你不知道,国家正在困难时期,供应紧张,啥东西都缺。接着,父亲又安慰他,没事,我认得村里几个老中医,找上几味中药,一磨就成了调和面。十三四岁的周卷文惊奇得不得了,就让父亲写了单子,他将单子收拾了起来。到了第二年冬天,他就用这张单子到中药铺抓来中药,自己做了一些调和面,然后背着背篓装着粉条、挎个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黄挎包,装着调和面和糖精,跑到山阳,甚至走到湖北省境内去销售。那个时候,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到处都喊着“割资本主义尾巴”,做生意的事一旦被发现,就会成为批斗对象,为了躲开村干部,周卷文每次半夜就出门,天亮时就要走到离家30里以外的地方。到了他乡看到“四个兜兜”的干部,周卷文就得躲起来。就这样,走乡串户地卖了两个月,他居然赚了100多块钱。他又到黑市上买粮票,换来米、面,那年春节,他家花了30块钱过了一个农村人少有的“富”年。这次的经历中,让他认识到,只有做生意,才能将经济搞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