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学习成绩正在提高
“潘老师,小如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来上学?”昨天是“十一”长假后开学的第一天,面对学生们的询问,班主任潘素莲不知该如何回答。
在潘素莲心中,小如其实是一名乖巧的女孩。
“虽然有些内向,但她学习还是很用心,表现也逐渐变好。她之前从不参与体育活动,后来也慢慢地参与进来,学习成绩也正在提高,已经适应了校园生活。”对于小如的离去,潘素莲感到惋惜。
“小如第一天来上学,我就发现小如脸上有瘀伤。”潘素莲说,刚开始她以为这是胎记,后来发现瘀伤越来越多,甚至经常走路也一瘸一拐的。
“我曾跟她父母多次说过,千万不能打骂孩子,她父母也向我保证过。”潘素莲说。
在这所小学里,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新乐清人的孩子。“他们曾是留守儿童,跟父母聚少离多,大部分是到上学年纪才被父母带过来的。他们与父母的交流多少会有些隔阂。但用拳脚来教育孩子,只能造成悲剧。”潘素莲说,她希望小如式的悲剧不要再在其他孩子身上发生。
浙江联英律师事务所林舒雯律师指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有度,过度的体罚就可能构成犯罪。《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小如的父亲长时间、经常性对小如进行体罚,如果最终证实小如确因家暴导致死亡,其父亲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应当依照虐待罪接受法律的制裁。
深一度观察: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遭家暴
10月9日,记者对20名外来民工子弟进行调查采访,根据反馈,仅1名小女孩表示未曾遭遇家暴,其余19人均表示曾受到家暴,并厌恶这种教育方式,有些孩子甚至“想离开这个家”。
孩子:每次挨打后都想离开这个家
12岁女孩小青来自贵州,和小如一样,她也曾是留守儿童,3个月前刚刚来到乐清随父母生活,在小博士民工子弟学校读五年级。
小青的父亲是工地的包工头,母亲也在附近务工。
“我爸爸曾经打我,都是因为我不听话才教训我的。”小青告诉记者。
8月中旬一天,小青外出游玩,结果因为回家太晚,被父亲教训了一顿。“爸爸用手打,打完了还用衣架打。”小青说,每次挨打后她都忍不住想逃跑,想离开这个家。
小青还有个弟弟,比起姐姐来,弟弟遭到的“拳脚教育”远比她多。
“弟弟读书不好,几乎隔几天就被打。”小青说,这种打骂,她和弟弟一点儿也不喜欢。
同在小博士学校读书的李梦辉,也曾经受过父母的“拳脚教育”。
记者在小博士学校采访了20名学生,仅1名女孩说自己未曾遭父母的打骂教育。这名贵州女孩陶月花的“待遇”,让在场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我们希望父母能够跟我们讲道理,而不是打骂。”李梦辉说,如果他当了爸爸,他绝不会轻易打骂孩子。
家长:不愿孩子将来像他们一样生活
在城东街道后所村一家简陋的小吃店里,张乐华正忙碌着。张乐华今年28岁,来自河南,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附近读小学。
“我也打过孩子,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学好。”张乐华说,孩子不打不成才,前几天儿子再次逃学进了网吧,他发现后,用皮带狠狠地抽打了儿子。
“我们生活不容易,就赚那么点钱,都花在孩子读书上了。”每当孩子不好好读书,张乐华就气不过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