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疼其实都是为他好,他那么小,不知道打工的苦。”张乐华说,他不愿子女将来不学好,找不到好工作,像他一样靠做苦力吃饭。
在市区开出租车的王师傅说,他也打过自己的儿子。
“我打的次数不多,但都是为了他好。”王师傅说,他打孩子有个度,只会教训一下他,不会打伤他。
记者采访了5名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都承认对自己的孩子使用过“拳脚教育”,而且都解释为“这样做,是为了孩子的将来”。
剖析:
社会学家:焦虑感,剥夺了他们对孩子正常的关爱
据乐清市新居民服务管理局统计,乐清市新居民在册人数为76.2万人,其中携带的儿童人数为13万人。这些新居民大多从事生产制造加工业和工程施工业,约占总人数的49%。在册新居民85%为初中、小学文化水平。
“我经常跟家长们说,要配合学校合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简单粗暴的打骂并不能让孩子成才。”董光芬是小博士学校的校长,她介绍,学校有650多名学生,全是外来人员的子女。这些孩子的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低,生活条件不好,工作生活压力大,生育的子女又多,普遍使用发泄式、家暴式的教育方式对待子女。
社会学家、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尚重生认为,小如事件折射出底层社会人群生存的艰难,以及煎熬、焦虑心态。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边缘挣扎,不愿孩子将来像他们一样生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更为迫切。他们感受到无权无钱无势的无力感和失败感,更希望孩子们将来过上和城市人一样平等的、有自尊、生存压力不大的生活。这种焦虑感,剥夺了他们对孩子正常的情感和关爱,使得他们教育方式变得非常残酷。
尚重生称,改变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环境,真正让从事底层工作的他们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的福利,同等的尊严和自豪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缓解他们的焦虑心态。他建议,政府部门应当开设针对此类人群的公益培训机构,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传授他们健康教育孩子的方法。
此外,虐待儿童的行为不能按照“家务事”进行处理,这已涉及实体犯罪。国家应当对相应法律进行调整,严厉惩处这种虐待行为。
反思和启示:棍棒教育发人深思
究竟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孩子,有助其健康成长的?温州大学社会学老师徐旭东有自己的看法。“大多数父母都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近来确实也涌现出不少棍棒底下出孝子、人才的例子,但毕竟还是少数,不予提倡。”
徐旭东认为,惩罚与否,首先得看孩子处在什么年纪。普遍来讲,7、8岁的孩子就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理解父母的用意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这样的孩子犯错,家长应提倡“纯理论”教育,不该动手。年幼一点的孩子犯错,家长可以适当采取打手掌心等惩罚,让孩子长记性,但前提必须得先跟孩子讲道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懂得认错,否则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给孩子留下阴影,误以为父母不再疼爱自己。而当孩子表现出色的时候,家长该进行适当奖励,这比纯粹教育更加事半功倍。
另外,徐旭东还补充,以“棍棒”进行教育,并不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文化程度高低,而在于家长是否能在情绪上来的时候对自我情绪进行适当控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千万不要盲目下手,要提醒自己把握好‘度’,有耐心地和孩子进行沟通。”
另一种声音:“6岁女孩被狼爸体罚致死”不是一个人的悲哀
6岁的女孩小如(化名)是一名留守儿童,一直在河南老家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今年八月份被父亲接到乐清来,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她的父亲张某今年30岁,是乐清柳市某工厂的电焊工。小如比较活泼好动而且不喜欢读书,这引起了父亲张某的烦燥和打骂,张某经常随手拿起一件工具就开始教训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