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名家字画进入亿元时代。这导致伪作泛滥,甚至出现了作伪产业。因此,了解当下作伪现状,对于书画收藏者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手段:借助科技与时俱进
书画作伪自古就有,作伪手段也是随着时代、科技发展不断发展。过去作伪是一张一张临摹,因而,功力不济的话别人一眼就能断别。功力深厚的人,伪作流传到今天也有价值,比如,张大千是作伪高手,他当初的一些仿作同样是艺术珍品。
时代发展了,作伪人便采用科技成果。借助电脑扫描作伪,电脑下载名家作品后拼凑成新的画面作伪。此外,还有一些“独创”作伪手段,都是作伪者独自摸索的方法。安徽书协名誉主席、著名书画家陶天月告诉我,某某书画家有些功底,便买去他的作品,放在玻璃地下,再在玻璃上铺上宣纸照着写,以此方式大量作伪。
时下的确有一些书画家,自身功底很好,但由于名气不够,加之不善于运作,作品进不了市场,便走起仿造名家作品的路子。而有的地区,则形成了作伪聚集地,京津地区,以作伪齐白石、李可染、黄胄、郭沫若、赵朴初、启功、欧阳中石、范曾等名家作品为主;江浙地区则是黄宾虹、傅抱石、陆俨少、林散之等人仿品的主要产地;任伯年、赵之谦、谢稚柳、程十发等人的仿品多出自上海地区;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这些海外价格高昂的名家仿品出自港台及海外,并且仿品技术含量高。这些名家仿品聚集地,甚至出现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仿制手段也是随着时代与科技进步不断创新。
印刷:批量生产形成产业
批量生产最常用的手段是运用印刷技术。
早期的印刷品好辨认,因为达不到水墨自然渗透宣纸的效果。后来国家使用高仿真技术,原本是用来高仿古代真品用来临摹、学习,却被用来造假进入商业流通。
最早的仿真书画出现在民国初期,采用石版印刷和珂罗版印刷技术。解放后,荣宝斋进行技术改进,发明了“木板水印”。它运用水墨渗透的原理,在75%的湿度环境中进行人工水印,水墨渗透入纸,印出来的字画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当年齐白石对于水印自己作品的高仿品都辩论不出。
上世纪70年代,台湾故宫委托日本“二玄社”独家仿真复制该馆宋元古字画。日本专家通过20年的努力,研制超大型摄像机,进行同比例摄影制版和多色印刷技术,制作之精细,模仿之逼真,超过以往任何一种仿真技术。
日本二玄社仿真技术之后,国内出现了利用独特的立体扫描技术,记录画作的三维数据,像素高达3.8亿,仿真作品惟妙惟肖,如果不声明是印刷品,专家都难以辩论。目前,国内掌握这一技术有名的两家是雅昌文化公司和圣彩虹文化公司。
高仿技术,让古代字画恢复原貌,同时,深藏在博物馆的珍贵字画,也能借仿真的“身”巡回展出。比如,故宫一些字画藏品进行巡展,就是这样的技术展出仿品。
当然,顶尖级的高仿印刷技术不是所有作伪者都能用得上。于是有些人大量购买高伪水印挂历,揭下后重新装裱后拿到藏市场去叫卖。有的地方,这样的印刷品生产形成了产业,比如,河南省镇平县石佛寺镇,有许多仿古画廊,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你要谁的就有谁的,二三十元一张。因为标明是仿古画廊,它的存在也就是合法的,但这样的东西流入市场,则是被人当作真品行骗。
一般在街头、宾馆、展览会上叫卖的装裱成品的名家字画,百来元甚至几十元一幅,多是这样的批量印刷品。随着这种印刷品的泛滥,许多人也明白了其中奥妙,于是,买的时候要用白色纸巾擦拭,看可有墨迹。可魔高一丈,作伪者采用便一半印刷,一半人工的“混搭法”,或者在印刷品上再依葫芦着色着墨,让你“擦拭法”失灵。对付的办法就是看到这些几百几千元一幅的“大师作品”别心动,要相信好运不会轻易砸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