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赫斯特并不气馁,仍坚持绘画。他说“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竭力避免绘画,试图与之保持距离,但随着年纪增长,我越来越喜欢绘画。”
从朋克到年轻艺术家
艺术、野心、金钱,是赫斯特的生命“三元素”,这与他身处的时代潮流不谋而合。正如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安·加拉格尔在其回顾展引言中所说:“他与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不同,他参透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意识……他的作品直截了当,野心勃勃,既冷漠又感人,敬畏与愤怒并存。”
小时候,赫斯特最想做一名朋克,但“我那时太年轻,不够愤世嫉俗”。他记得妈妈曾把他珍藏的朋克乐队“性手枪”的唱片熔化了做成植物支架;十二三岁时,他把朋克装束藏在包里,一出家门就换上。“我想,这种态度影响了我的作品。我总是偷偷摸摸在我的艺术世界里藏一些东西,然后突然暴露它们的真面目。我是一个渗透者。”
他的“朋克阶段”始于12岁父亲离家出走,之后又经历“偷盗阶段”,两次被捕,令其母亲伤透脑筋。后来,他被利兹的雅各布·克雷默学院录取,学习艺术课程。
他经常去利兹大学解剖博物馆练习绘画,首件引起轰动的作品《和死人头在一起》的灵感据说就在那里获得。那是一张挂在铁架子上的照片,16岁的他亲自上阵,在一颗被割下的中年人的头颅旁傻笑。此后,他的很多作品都延续了这一风格。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赫斯特搬到伦敦。1986年进入金史密斯学院之前,他受艺术家迈克尔·克雷格-马丁影响,意识到这个时代,绘画已经过时,在当代艺术世界,创意就是一切。
“我刚到伦敦时,是一个年轻画家,愤怒地看着概念作品充斥周围,认为它们都是垃圾,”赫斯特大笑着说“但我慢慢受其诱惑。我找来一些木头,绑在一起敲打,泼上油漆。它们看上去有点像劳申贝格、德科宁,又有点施维特斯的味道。我回到利兹,心想:‘好吧,我得跟我生存的世界打交道———广告、电视、媒体。我要与现时现地交流。’我意识到,你不能用昨天的工具和今天的世界沟通。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的头脑。”
拍卖作品不断创造财富神话
“顿悟”后的赫斯特创作了艺术史的新篇章。在公众眼里,他可能首先是一名企业家,然后才是一名艺术家。
1988年夏,他在伦敦东区一个废弃仓库举办名为《冰冻》的展览,作品都来自他和金史密斯学院的同学。虽然是学生作品展,但它引起的轰动效应使之成为当年伦敦艺术界最大的话题,吸引诸多画廊老板注意。
“有趣的是,许多人认为,此事经过精心策划,”克雷格-马丁说,“实际上,它就是集中呈现了年轻人的虚张声势和单纯无辜,他们把握了好时机、好运气,当然还有好作品。”
离开金史密斯学院之前,赫斯特已经在助手帮助下,创作一系列标志性的“点”画和药片橱窗作品。1991年,他在伦敦中区一家废弃商店举办首次个人作品展《恋爱和失恋》,他的想象力更上一层楼。
进入展室,看见满屋飞舞着从蛹中孵化出来的蝴蝶;另一展室里,一张白色桌子上放着4个装满烟头的烟灰缸,桌子四周放着白色画布,上面是死去的蝴蝶。赫斯特的作品主题一目了然:生命和死亡、美丽和恐怖。
同年,他遇到艺术经纪人乔普林,此后事业蒸蒸日上。1992年,著名艺术品收藏家查尔斯·沙齐以5万英镑购得他的作品《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在沙齐画廊展出,引起轰动。这条14英尺长、浸泡在福尔马林中的虎鲨成为90年代当代艺术的标志,也是“英国年轻艺术家”运动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