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节目的人都知道,有几期我真是“赶尽杀绝”,每件都砸啊。
我就是要用“砸毁赝品”这一极端的表现方式,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们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赝品就应该是这样的下场。
责任
“做这个节目,主持人要担很大的干系 ”
做这个节目,主持人要担很大的干系,外行做还真有风险。因为三个藏宝人,座位便分作一、二、三号,但也可能上去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弄成了二、一、三号,或者三、二、一号了。你若也分不清楚青花、粉彩、斗彩、五彩的,一不留神,把真的给人砸了就惨啦。
这类悬事儿不是没出过。有一期,轮到马上要“宣判”第二件藏品时,我照例先抄起金锤,在一件五彩瓷瓶上来回晃悠着,惊得本主儿紧着拿手护着他的宝贝。而我不过是“虚晃一枪”而已,我心中有数,他那东西,一冒头儿就看出来了:开门儿真!
晃悠了好一阵子,该宣布专家鉴定结果了,我往鉴定书上一搭眼,傻了!最后一行字,分明写着:现代工艺品!按说该砸呀,可我明明看真哪!砸喽?万一是真的,得赔人家二十多万呢!破财事小,“失节”事大!全国那么多观众,藏龙卧虎啊,这要传出去,甭多了,就一句:哈哈,王刚砸错喽,赔人家好几十万哪,专家和我脸往哪儿搁呀!
心里一通儿乱,脸上倒没显出来,嘴巴也没闲着,边叨咕有关五彩的话题,边往专家席那儿蹭,顺手把鉴定书放到专家的眼前。从专家们惊愕的神情,我断定是出岔子啦!果然,后台一个负责传递鉴定书的,脸儿都白了,忙不迭地递上另一张纸。原来那张是鉴定第三件藏品的,递早了。而新的一张的鉴定结论果然是“真品”!多悬哪!后怕呀!
摘自王刚自传《我本顽痴》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有删节
反对观点
雷从云:粗暴对待民间收藏品,已造成古瓷大量外流
民间的力量确实“不容小觑”。学术界有种根深蒂固的看法,认为元青花国内外加起来不足二三百件。事实上,我在北京、呼和浩特以及广东的许多地方见到过民间收藏的相当数量的元青花。已经远远不是两三千件、两三万件的问题了。不仅数量大、而且品种多、档次也非常的高。我在很多的鉴定场合,见过太多的民间藏品,都是以这种极不负责任的方式被“毙”掉的。
不给民间收藏的瓷器正名,不仅极大伤害了民间藏家的感情,还造成了瓷器的大量外流。这些年,我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见到许多这样流出去的瓷器,都非常的好。而且,他们收的价钱还很低,人家跟我说:“这些都是你们不要的。”我也只能自我安慰:“无论这些宝贝放在法国、美国,还是英国,反正创造它的都是我们中国人,这件东西总归是我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微博)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
董浩:我不太赞成“一锤子”
我对新东西、高仿品的态度与王刚不一样。王刚对赝品、高仿品是深恶痛绝,赝品将他坑得够呛,但我不太赞成“一锤子”。参加电视节目的一些藏家,很多也出于爱好而收藏,也是偶尔为之,把人家挺有感情的东西一下就砸了,我就看不下去。我跟王刚说:我希望在你这儿做清洁工,扫点瓷片回去。
仿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承,历来我们也有这个传统。之前有清仿明、明仿宋,尤其是一些高仿。我觉得可以在高仿品上面做个记号:仿。在我的收藏中,并不一定全是老的东西,也有新的、高仿的,因为所有的藏品我都不卖。 (央视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