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洲平:这一击,充满了一种摧毁文明的现代野蛮
随着手举锤落,被认为是“赝品”的“文物”瞬时变成齑粉。随着这一击,“文物”持有人往往会顿失颜色,痛苦得脸都变了形。因为尽管这些爱物是“假”的,仍有他们巨大的经济付出,和他们对文化的感情倾注!每当此时,我相信许多观众都会心头一震,第一个反应就是,即便这是“赝品”,有必要这样做吗?笔者认为,这一击,表现不出任何文化品位来,相反却充满了一种摧毁文明的现代野蛮!
文物的真伪鉴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认识过程,不仅仅是凭几本专业书上的条条,几位鉴定专家的几句评语就能说了算的。历史上有多少文物,对其真假认识的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的争论了数百年也无定论。
即便某文物是赝品,其对社会,对文化本身,尤其是对持有者,具有重大文化影响和历史借鉴意义。大家都知道现存《兰亭序》并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也就是说,用“真迹”标准衡量,现存的就是假货。但没有人不认为,这个“假货”却充满了文化和审美价值。如用王刚的“少数服从多数”理论和砸的“手段”,将现存《兰亭序》简单的一毁了之,那显得不是太“仇恨”我们的文化了吗?另如,张大千是以伪造名人假画出的名。如果当时逮住他,并按王刚的“手段”将他的假画一毁了之,那么,我们画坛还会有张大千其人吗?(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文化旁白
劝君莫效曹阿瞒
镜头前,当表演艺术家王刚同志,戴上白手套,抡起紫金锤时,他必自以为是“代天行诛”,生杀大权,一朝在手,何其威武。其锤风所向,无论什么“缠枝莲”或“花口瓶”,一瞬与“死刑犯”无异,且是当场“击毙”,因“生死文约”在先,“被毙”者只好“认栽”,无话可讲。
曹操字阿瞒,有名言行世,“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王刚君之行状,约略似之。当然,王刚只是执锤者而已,真正“英雄”,另有其人。“去伪存真”口号豪气干云,该节目因此名动江湖。一锤复一锤,也确曾砸掉了藏界一些浮躁之气,但,事情并不简单,万类云集,岂可一砸了之。争论从来不断,如称“砸宝”不过“做戏”而已,事先排演停当,一切为了收视率。今此讯一出,“被砸瓷器中疑有珍贵文物”?这还了得,估计会藏家蜂起,“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皆欲为被砸“宝贝”讨讨说法了。不过,专家想必永是铁齿铜牙,既已砸过,岂容翻案?
几位专家仓促会审,当庭宣判,火速执行,究竟有无冤案?无“上诉、重审、终审、抗诉”诸环节,公平否?“人道”否?有无侥幸“过关”者?赝品被砸犹可理解,而真正文物,一锤下去,纵不零落成泥,毕竟“再回头已百年身”,破损器与完整器,其收藏与学术价值,相去不可以道里计,纵有回天妙手,也难使其“满血复活”,一旦“误伤”,谁来负责?
因此,各方能否再细心慎重些?对文物再多一分敬畏与爱心?再少一些夺人眼球的炒作与噱头?据称该节目自有底线,即“只砸当代仿品”,纵“民国”所仿之伪,也在豁免之列。若真做到,倒也不错。问题是:专家能否时时刻刻、桩桩件件皆明辨秋毫?且每个专家永远出以公心?
换位思考,似可理解专家之“小宇宙”,镜头前,面对藏品,“宁紧勿松”,看严看细,纵判真为假,以一“严”字可自解,若不慎“放走”赝品,他日必成“打眼”笑谈,进而影响江湖地位,岂不悔断肝肠?专家心情,大致如是。但,王刚,你毕竟不是曹操,整个专家团、节目组都别当曹操,那位绝世奸雄才信奉“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面对文物尤其是有争议之物时,能否“疑罪从无”、暂不“当场击毙”?这未必不是给你们自留余地。有朝一日,昔日“认假”之物,铁证如山翻了案,你们当何其尴尬,难道都不怕脸上会长出“缠枝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