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大面积复苏,各地民营美术馆“遍地开花”,成为艺术界的一大现象。民营美术馆自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作为新鲜事物而出现,一直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国化之路”。9月8日,“2013首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各大民营美术馆馆长齐聚一堂,为中国民营美术馆未来走向把脉会症。
京华时报记者杨菁
难题1
缺少政府的政策支持
论坛中,众多馆长提出了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在税收、融资、用地等方面为民营美术馆争取优惠政策,扩大优惠税种,税收优惠对象,享受捐赠税收的扣除等优惠的范围和捐赠的渠道的需求。
中华艺术宫副馆长李磊指出,民营美术馆与公立美术馆相比具有很多的困难。在政策方面,文化部和财政部在2011年出台政策,要求美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公立美术馆可以得到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补贴,但民营美术馆尚不在其中。在发达国家,个人与企业注册为非营利的社会文化机构进行捐赠或赞助,可享受同额免税的原则,这从立法的根本上保证了美术馆的生存可能。“但目前,我国还没有适用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税收法律体系。”李磊说。
托马斯·韦塞尔表示,在德国有相关的协会专门负责文化活动的资金申请,“他们会向政府申请减税,大家接收到相关的赞助以及捐赠后,可以享受税收的减免。”
难题2
自身定位尚不明确
中国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副主任陈岩表示,美术馆的定位一方面是指对美术馆职能的定位,另一方面是指美术馆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定位,但目前很多美术馆的这两个定位都不是很清晰,这也直接影响到了美术馆职能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带有研究性的长期展览比较少,几乎没有固定陈列。
原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认为,如果美术馆的定位和学术模式建立不好,就不可能建立好的推广模式,更不可能建立好的资金模式。“每一个美术馆都不可能建立一个相同的模式,因为所处的环境与资源不同。我目前筹建的新疆自治区美术馆,它的定位是成为中国连接亚欧艺术的学术中心,因为新疆是整个连接亚欧未来经济的通道,拥有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美术馆的自身定位一定要把握好。”张子康说。
难题3
循环造血能力低下
美术馆是个“烧钱”的地方,收藏、办展、研究、教育四大功能,每一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否则就寸步难行。中华艺术宫副馆长李磊认为,经费是民营美术馆的最大问题,美术馆尝试通过引进基金会、寻找赞助合作、推出延伸服务等渠道支撑美术馆的稳定运营,但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的造血模式。
众所周知,中国大多数民营美术馆的投资人都在房地产行业,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吕澎指出,这些美术馆往往遭遇的问题是资金的持续性。“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建立了美术馆,做了展览,然后美术馆很快就消失了。美术馆是一个极其消耗精力、时间和金钱的地方,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因此,一旦投资企业的资金链出现松动或投资人的投资方向和喜好发生转换,民营美术馆资金的可持续性就很难得到保障,果真资金链断裂,美术馆也必然无以为继。”吕澎说。
对于众多民营美术馆馆长面对资金的匮乏,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运营总监薛梅表示,尤伦斯基金会每年投资大量资金维持美术馆经营,其中一些资金来源于艺术品拍卖。并且,尤伦斯夫妇从未中断过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此外,尤伦斯有部分场地出租,还有一个商店经营艺术衍生品以及设计品。尤伦斯每周还举办文化活动,门票费及会员费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还有一些其他的特殊项目。”薛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