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坛画苑  »  书画资讯

欧群叶:漫说视觉的日常感知和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欧群叶:漫说视觉的日常感知和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2014-07-28 15:16:10

来源:欧群叶博客


作品

来到番禺数日,都在画“寻常花草”系列的玉米地作品,几乎是每天4张一米乘一米的斗方,“佳构”连连,自己有点得意忘形了。这种创作的状态渐入佳境,我立马在微信中和依然身在北京的画家袁培英说,“隐居”番禺后,自己的创作状态超级棒。人是要不断的改变下环境,新的环境会激发不同的创作激情的,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人会长时间地安于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对于思维来说,就是一种桎梏,这层意义或许同于旅行,在我看来,旅行不在于获得知识,旅行对于生活的意义而在于打破长时间在熟悉的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生活和思维的常态,旅行回来后必有改变,这种改变将新鲜的元素注入到接下来的生活中,从而为接下来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同理,改变环境来创作,也同样会有新的激情,这是我这段时间的切身体会。

这批玉米的水墨作品,在构图上,确实有数张目前自己满意的作品,在陶醉于这种创作时,我也一边思考,艺术视觉感知习惯的形成来自日常感知,是日常感知的抽象形式的再现和重复,以及强化,所以了解一个艺术家或一种风格的形成,往往背后隐藏着艺术家的日常感知经验。我细想了下,我这几年的山水画创作以及最近的的寻常花草、高士及人体等题材的创作,这种视觉的感知的形成究竟来自何处?,恩师买鸿钧先生和邱振中先生均先后说与我以前的作为设计师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或许这种关系是存在的,但我更觉得它还有更近的来源,一方面来自自己的对书法的空间结构的训练和认识,这个认识是深受邱先生的启发,他对书法作品中的运动与空间探讨的一系列论文,是这个时代智者的真知灼见,启发了我要从书法艺术对于空间的掌控的角度来思考绘画;另一方面来自自己前段对马蒂斯和塞尚的思考,尤其是马蒂斯对他自己线描速写中光感的解读,他是用单纯线条的疏密和粗细,甚至力度来表现西方绘画中的光线和明暗的感觉,这点很微妙,不读马蒂斯自己的阐释是较难感知,但即使读了马蒂斯自己的阐释,而没有相当的敏感也还是会错过的,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敏锐。所以从这层意义上,对于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他的日常视觉感知习惯的形成,和强化训练就变得很重要。

  • 相关阅读
  • 如何实现岭南近现代书画的价值最大化

    20世纪初,在古时曾被称为“南蛮之地”的广州,一个震动中外的画派——岭南画派诞生了。时至今天,这个被冠以“岭南”的岭南画派,已经从最初的地域性画派,发展到全国性影力巨大的画...

    时间:07-28
  • 爱德华·霍普《缝纫机前的女孩》

    《缝纫机前的女孩》是爱德华·霍普1921年的作品,现收藏于西班牙马德里的提森·波涅米萨博物馆。这幅画描绘了在美好的艳阳天里,一名坐于窗前的缝纫机前的少女。窗上的黄砖证明此地属于纽约市。通过外部视觉以增进观者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

    时间:07-28
  • 评论:中国水墨艺术走向世界任重而道远

    林风眠 诗意的孤独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发轫于“85新潮美术运动”,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成熟于21世纪。20多年来,大量水墨艺术家从水墨本体语言的拓展和艺术创作主题的创新两个方面展开了各种试验和探索,与此...

    时间:07-28
  • 《浪淘沙·北戴河》创作60周年书画摄影展

      7月24日上午,纪念《浪淘沙·北戴河》创作60周年书画摄影精品展在北戴河区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来自我市的艺术家们用70余幅不同风格的书画摄影作品来纪念这首不朽的诗篇。中国著名作家蒋子龙、柳萌、薛红等...

    时间:07-28
  • 毕加索长女向博物馆捐赠毕加索作品

      新华网巴黎7月25日电(记者尚栩)经过了近5年的改造扩建,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将于今年10月重新开馆。毕加索长女玛雅·维德迈尔·毕加索25日通过律师发表声明宣布,将向巴黎毕加索博物馆捐赠两件毕加索的...

    时间:07-2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