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大家,在谈到自己的绘画创作时,无不强调对书法训练的重视,我想这些都是他们的切身体验的结果,表面上看是书画同源,是要训练自己对笔的力度、线条质量的把握,其实还有一层更深层次的意义,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视觉感知的强化训练,千百年来,所有的传统文人和画家,无不是在蒙童时开始习练书法,这种日复一日的训练,一种微妙的视觉感知习惯,就逐渐地进入到骨髓之中,而成为自己,甚至一个民族的视觉感知的基因片段,如果借用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理论,我以为这种对于书法的视觉感知习惯的形成,是左右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风格的长时间段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其他,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来讨论中国的传统绘画的形式和风格,以及当代的中国画创作,其实很重要的。这是一个讨论的立足点,离开了这个立足点,就会抓不住问题的关键。
当代的中国画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当代的视觉感知习惯和训练的影响,我们的日常感知习惯的形成不是来自书法的训练,而是来自西法造型的训练,这必然失去传统绘画中一些最感人的一些东西,如由书法训练而来的对线条微妙的使转顿挫的力度的改变、线条分割字面空间和纸面空间而造成的虚实对比,和节奏感变化等等,这些我们现在理论所说的气韵、阴阳、似与不似等的一切术语,其实多蕴含在书法日常感知的训练之中,这种东西根植在这个民族的视觉审美的基因中,与民族的“情感形式”异质同构。
但这种基因会改变吗?我以为随著书法在日常书写中地位的退出,这种视觉的感知习惯也会随着几代人的历史和生命的更替而改变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的日常感知会逐步取代传统的日常视觉感知,这种新的视觉感知会什么呢?应该与社会的向前发展相关。如果是优秀的,并有利于传统中国画的发展,这必然能会为中国画带来新的血液,如果是不利于,或者偏离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主脉,则必然要改变传统中国绘画,更甚者,抛弃和淘汰中国传统绘画,这是逻辑的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或者以一个民族的意愿而改变的。所以依据这种逻辑,对于中国艺术教育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应该更多的关注会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日常视觉感知的习惯这个本源,从这里入手,或许是解决问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