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坛画苑  »  书画资讯

欧群叶:漫说视觉的日常感知和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欧群叶:漫说视觉的日常感知和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2014-07-28 15:16:10

来源:欧群叶博客

凡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大家,在谈到自己的绘画创作时,无不强调对书法训练的重视,我想这些都是他们的切身体验的结果,表面上看是书画同源,是要训练自己对笔的力度、线条质量的把握,其实还有一层更深层次的意义,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视觉感知的强化训练,千百年来,所有的传统文人和画家,无不是在蒙童时开始习练书法,这种日复一日的训练,一种微妙的视觉感知习惯,就逐渐地进入到骨髓之中,而成为自己,甚至一个民族的视觉感知的基因片段,如果借用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理论,我以为这种对于书法的视觉感知习惯的形成,是左右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风格的长时间段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其他,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来讨论中国的传统绘画的形式和风格,以及当代的中国画创作,其实很重要的。这是一个讨论的立足点,离开了这个立足点,就会抓不住问题的关键。

当代的中国画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当代的视觉感知习惯和训练的影响,我们的日常感知习惯的形成不是来自书法的训练,而是来自西法造型的训练,这必然失去传统绘画中一些最感人的一些东西,如由书法训练而来的对线条微妙的使转顿挫的力度的改变、线条分割字面空间和纸面空间而造成的虚实对比,和节奏感变化等等,这些我们现在理论所说的气韵、阴阳、似与不似等的一切术语,其实多蕴含在书法日常感知的训练之中,这种东西根植在这个民族的视觉审美的基因中,与民族的“情感形式”异质同构。

但这种基因会改变吗?我以为随著书法在日常书写中地位的退出,这种视觉的感知习惯也会随着几代人的历史和生命的更替而改变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的日常感知会逐步取代传统的日常视觉感知,这种新的视觉感知会什么呢?应该与社会的向前发展相关。如果是优秀的,并有利于传统中国画的发展,这必然能会为中国画带来新的血液,如果是不利于,或者偏离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主脉,则必然要改变传统中国绘画,更甚者,抛弃和淘汰中国传统绘画,这是逻辑的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或者以一个民族的意愿而改变的。所以依据这种逻辑,对于中国艺术教育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应该更多的关注会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日常视觉感知的习惯这个本源,从这里入手,或许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 相关阅读
  • 如何实现岭南近现代书画的价值最大化

    20世纪初,在古时曾被称为“南蛮之地”的广州,一个震动中外的画派——岭南画派诞生了。时至今天,这个被冠以“岭南”的岭南画派,已经从最初的地域性画派,发展到全国性影力巨大的画...

    时间:07-28
  • 爱德华·霍普《缝纫机前的女孩》

    《缝纫机前的女孩》是爱德华·霍普1921年的作品,现收藏于西班牙马德里的提森·波涅米萨博物馆。这幅画描绘了在美好的艳阳天里,一名坐于窗前的缝纫机前的少女。窗上的黄砖证明此地属于纽约市。通过外部视觉以增进观者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

    时间:07-28
  • 评论:中国水墨艺术走向世界任重而道远

    林风眠 诗意的孤独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发轫于“85新潮美术运动”,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成熟于21世纪。20多年来,大量水墨艺术家从水墨本体语言的拓展和艺术创作主题的创新两个方面展开了各种试验和探索,与此...

    时间:07-28
  • 《浪淘沙·北戴河》创作60周年书画摄影展

      7月24日上午,纪念《浪淘沙·北戴河》创作60周年书画摄影精品展在北戴河区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来自我市的艺术家们用70余幅不同风格的书画摄影作品来纪念这首不朽的诗篇。中国著名作家蒋子龙、柳萌、薛红等...

    时间:07-28
  • 毕加索长女向博物馆捐赠毕加索作品

      新华网巴黎7月25日电(记者尚栩)经过了近5年的改造扩建,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将于今年10月重新开馆。毕加索长女玛雅·维德迈尔·毕加索25日通过律师发表声明宣布,将向巴黎毕加索博物馆捐赠两件毕加索的...

    时间:07-2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