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丹治”项目综述
走进镇安西口、回龙等“丹治”工程项目区,处处可见水边柳成行、山腰桑烟旺、山顶松柏翠、路旁桂花香,生态修复后的镇安,青山秀水入画卷,碧水蓝天扑面来。
浓墨重彩治山水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属秦巴土石山区,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国家贫困县。全县农业人口26.09万人,耕地面积40.57万亩,其中坡耕地23.79万亩,坡耕地占到耕地面积的58.6%,是“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规划》,镇安县自2012年年底开始实施二期“丹治”项目龙脖子项目区梓桥沟小流域和程家川项目区西口小流域,工程自2012年11月动工至今,累计移动土石方44.8万立方米,投工36.79万个,新修河堤9500米,坡改梯950亩,植树造林1.86万亩,实施生态修复2.82万亩,新建谷坊、蓄水池、田间道路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66处,完成治理面积74.86平方千米,占规划任务的100%,圆满通过了省级2012年年度验收和国家南水北调办2013年度的技术评估。
随着二期工程的如期实施,镇安不仅把“山变青、水变绿、村变美、民变富”的美丽梦想变成了真切的现实,也为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建设美丽镇安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多措并举逐浪高
为确保工作顺利推进,镇安县成立了由水务、发改、财政、林业等部门参与的“丹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配套出台了一系列过硬的政策和措施。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高奏“治理一方水土、秀美一方山川,富裕一方群众”的大合唱。在具体推进中,集中水利、林业等职能部门及项目区乡镇力量,部门联手、协同作战,大打“整体战”和“组合拳”,强化建设管理、严格检查验收、明确安全责任,实现了“丹治”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
同时,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治理思路,先后建成了马场沟、赵家沟口、岭沟、青树等几处示范点工程,通过示范点工程的示范引导,有力推动了“丹治”二期项目建设的均衡开展。在具体实施中,注重做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流域治理与产业建园相结合,流域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流域治理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着力打造经济型、生态型、旅游型精品流域。
玉水金山笑颜开
通过二期“丹治”项目建设,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环境,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群众收入,而且实现了山青、水绿的水土保持目标。
特色产业助农致富。项目区新建大棚蔬菜基地3处面积35亩,舍饲养鸭1.36万只。新建茶叶、核桃、板栗等经济林园2.3万亩,培育各类种苗860余万株。
道路畅通助农出行。在程家川、梓桥沟新修田间道路51条13.5千米,为项目区广大群众提供了畅通、便捷的交通环境,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工程。
生态新村助农幸福。项目区修建水体景观3处,发展农家乐园9家,实施改房1193户、改灶2218户、改圈1635户、改厕1831处。建沼气池87口,栽植道旁绿化树22.3千米,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村风景。
(镇安县水土保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