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不绝的裁判争议,也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录像回放制度。总决赛第2战,巩晓彬抱怨裁判吃T,送给广东队两罚一掷,葬送了山东队最后一丝逆袭机会。赛后巩晓彬说,只是提醒裁判可以看录像回放。问题在于,根据规则,“只有在每节比赛最后一个球有争议时才可以借助比赛录像回放,而且出现争议的情况必须是出手的时间是否已到,或是判断一个球是三分还是两分。”裁判不是火眼金睛,球场会有视觉盲点,出现争议判罚实属正常,但在NBA,裁判往往会借助录像给出让质疑者闭嘴的判罚,但CBA虽然与时俱进引入录像回放,却在时间和前提上做了界定,远远无法消解随时出现的争议。进入季后赛,业界不断呼吁增加录像回放次数,一直未果,不知这一诉求何时才能变为现实。
细节决定成败 处处“漏洞”何来“职业”
客观地说,CBA的发展迎来不错契机。李宁砸下20亿,说明CBA品牌有不菲价值,最近几个赛季,大牌外援纷至沓来,CBA眼球效应激增,某些城市的球市也相当火爆。但是,越是在这种节点,就越应该从细节入手,往职业化靠拢。只是比较遗憾的是,从赛季一开始,直到赛季结束,CBA似乎每个毛孔里流着不职业的血,自始至终都在惹人吐槽——赛季开始前,篮协发文:“俱乐部官员、教练员、球员,未经俱乐部批准不得随意接受媒体采访。”球员无厘头笔试;票务混乱不透明;官网被黑;记者证全国不通用;客队酒店不达标;记者席被闲杂人等霸占;球馆温度不够……
即便是赛季拉上帷幕,CBA式闹剧还在上演。广东队3月30日从济南返回东莞后,易建联发现总决赛MVP奖杯已成“杯具”,奖杯的上下部分家了。前中国篮协掌门李元伟评价说:“看此奖杯,让人无语,我们的联赛什么时候才能更职业一些?细节是品牌的表现,此事应该问责,不能姑息!”
CBA联赛的全称是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虽然有“职业”二字,但是这个联盟里的很多事情,都跟职业不沾边。18岁的CBA,虽然在中国篮协的主持下,在形式上沐浴了成人礼,可在实质上,依然停留在牙牙学语、步履蹒跚阶段。按照规定,俱乐部接待客队的酒店必须是三星级以上宾馆,宾馆走廊、房间应尽可能安静、隔音,要具备24小时供应洗澡热水、空调(暖气)等条件。而且,俱乐部要为客队免费提供10个房间,超出部分由客队自理。
CBA记者都有CBA采访证,持有此证的记者,可以在全国所有的CBA赛区进行采访工作。可是,全国证在北京赛区却不好使。所有到北京赛区采访的记者,都需要用自己的全国证换取赛区发放的一个特别证件,而且,“特别证”不是敞开供应,而是数额有限,要通过电话预约,早预约早得到,一旦预约不上,你拍桌子骂娘也白搭。
说到采访,篮协还干过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本赛季的联赛官方手册上规定:俱乐部官员、教练员、球员,未经俱乐部批准不得随意接受媒体采访;接受媒体采访时需本着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回答问题,不准公开发表对主办单位、裁判员及对手的评论。对此,前中国篮球掌门人李元伟直言:“封闭对于CBA没有任何好处,以前这样的教训还少吗?”篮球评论员杨毅的批评更加直接,他在微博中写道:“CBA媒体服务的主旨,就是希望所有媒体都不再采访CBA了,就服务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