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英 通讯员 薛 贞
漫川古镇古朴的街市引来众多游客
游客在双戏楼前观看表演
6月26日清晨,山阳县漫川古镇在晨曦中苏醒——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飞檐翘角划破薄雾,“鸳鸯戏楼”前游客举着相机与古建筑合影,北会馆前那株历经260余年风雨的古柏树下,老人们正围着石桌下象棋。今年,漫川关镇古镇社区入选陕西省首批“千万工程”示范村,这座穿越千年的古镇,在“千万工程”滋养下完成“逆生长”,正诉说着文旅融合驱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蜕变故事。
古镇新颜美于外
“你看这马头墙,结实又好看,拍照很出片,亲朋好友来了都在夸!”古镇社区楚街居民阮诗彬拍着改造后青砖墙面,眼角笑出了褶子。他的房子曾是墙壁斑驳的旧房,如今白墙黛瓦搭配雕花窗棂,成了楚街上的“网红打卡点”。像这样的改造,古镇社区已完成94处,每一处都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连脱落的墙皮都按古法修复。
变化的不只建筑。漫川关镇副镇长刘安维掰着指头细数:楚街改造与铺装、靳家河通行、古建筑外立面提升等6个项目实施,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最显眼的是靳家河大桥——过去村民绕河赶集要走半小时,桥通后5分钟就能到,菜农王大叔的新鲜蔬菜每天能多卖两筐。
颜值提升更需长效守护。穿荧光绿马甲的保洁员高霞每天凌晨5点上岗,她负责的会馆街片区被划成“责任田”:“每天扫三遍地,烟蒂都不能留。”漫川将镇区分为14个片区29个网格,镇村干部包片、保洁员包网格,每周二的“集中整治日”,各片区清理杂物、规范市场、冲洗路面成了常态。如今,8处“微景观”在闲置边角地悄然生长——昔日的柴草堆变成了竹篱围起的“四季菜园”,废弃瓦罐种上了多肉,临河街转角偶遇的月季花丛,都是村民自发打理的“五美庭院”成果。
古训新风化于内
和美乡村,美于外,更要和于内。古镇深挖传统民俗,将浸润千年的和合文化巧妙融入现代治理与旅游服务,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走进古镇,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交融无处不在。这里活用“请中人”“板凳会”等传统智慧,形成独具特色的“枫桥经验”式治理模式。无论是邻里间鸡毛蒜皮的小摩擦,还是游客在景区遇到纠纷,“中人”都会凭借威望与智慧出面协调。村民周大爷感慨道:“我们请‘中人’说道几次,矛盾就化解了,没有隔夜仇。”
“中人”杨先生也自豪地表示,自己已成功调解上百件矛盾,让这一古老习俗延续至今。这种充满人文温度的调解方式,不仅化解了矛盾,更拉近了人心。
古镇在传承中创新,将古训新风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文化体验。每逢“和合雅集文化节”,古镇便热闹非凡。“合食宴”上,四方游客围坐一堂共享美食,“板凳议事”环节,大家畅所欲言为古镇发展出谋划策。与此同时,依托“五美庭院”“最美家庭”等文明评选,古镇创新推出“民宿+家风展示”“农家饭+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游客在食宿间,便能悄然浸润于深厚的乡土文明之中,感受古训新风的独特魅力。
在漫川古镇,孩子周岁吃“合食”“板凳打拢”事前商议等习俗,曾被央视《记住乡愁》报道。古镇社区以此为根基,进一步健全事前商议、事中协调机制,修订村规民约。这些融入时代精神的村规民约,不仅张贴在村口、悬挂在墙上,更深深镌刻在每一位居民心中,让和合文化成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
如今,村务处理也处处彰显着“和”的智慧。社区党支部书记余锋介绍,村里常以“板凳会”“院落会”的形式,面对面征求群众意见。在党建引领下,古镇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治理体系。古镇社区还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所等资源,深入开展“一约四会两榜三制度”移风易俗“1423”专项行动。评选“五美庭院”10户、“最美家庭”9户、“十星级文明户”15户、“好公婆”12名、“好媳妇”12名,文明新风与漫川文化深度交融,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已成寻常风景,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古宅活化利于民
古镇的“逆生长”,最终落脚于业兴民富。
双戏楼旁的山西大院高朋满座,阵阵饭菜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石子街与明清街交会处的陕西大院同样“抢手”,老板娘喜上眉梢:“老宅子成了网红民宿,周末一房难求!”深巷之中,手工锅巴、漫川豆食供不应求……
20余家由古宅活化而来的特色民宿、主题餐馆、手工特产店蓬勃生长,村民在家门口捧起了文旅“金饭碗”。
“这几年古镇发展得好,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有劲,生意最好时候就是‘五一’‘十一’,那几天光面皮一天都卖出去1000份左右,毛收入5000元打底。”秦镇米皮店老板乐呵呵地说道。
漫川关镇深挖秦楚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曲艺文化等资源优势,在“文化+旅游”上做文章,精心筹办的“和合雅集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沉浸式”体验,古镇集市、非遗漆扇、花轿迎宾、黄聚兴财神爷等项目深受广大游客喜爱,推动古镇旅游从“周边游”走向“全国游”,2024年古镇游客量超111万人次,综合创收达2.5亿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我们社区不仅有旅游收入,还有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村集体联合山阳县康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山阳县纸房沟绿源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古镇社区旅游观光采摘园项目,每年为古镇社区村集体分红20万元,带动群众户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社区党支部书记余锋说。
古柏新枝,炊烟依旧。当“千万工程”的金钥打开古镇新生之门,这里的“逆生长”密码早已清晰:是古建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奔赴,是传统民俗与现代治理的同频共振,更是文旅IP与产业振兴的深度耦合。正如镇党委书记石国虎所说:“漫川的故事,正在为乡村振兴书写着颜值、内涵、实力兼具的陕西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