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监局执法人员深入漫川古镇餐饮后厨,仔细查看食材存储、操作流程等相关情况。
市监局执法人员在杨地镇商店检查食品保质期、储存条件,筑牢安全防线。
本报记者 张 英
6月11日,山阳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法官镇的一次突击检查中发现,黄家店村一商店销售的农资种子已失效变质。这些本该在田间播撒希望的种子,却成了损害农民利益的隐患。
发现问题后,县市监局迅速行动,于次日立案调查,依法对经营者洪某某启动处理程序。这起案件,仅是近期山阳县农村假冒伪劣产品食品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过程中查处的典型案例之一,彰显出当地严抓农村市场监管的决心。
农村产品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的生产,一头系着千家万户的餐桌。“吃得安全、用得放心”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
今年以来,山阳县市场监管局坚持把深化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作为提升市场监管工作质效的“突破口、切入点”,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集中整治部署要求,聚焦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制售假劣肉制品等突出问题,靶向发力开展专项整治。通过一系列扎实行动,把集中整治工作转化为办好群众身边实事的生动实践,全力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农村产品食品安全连着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关系着大家的日子过得踏实不踏实。我们要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把好农村消费安全关,守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山阳县市场监管局局长杨小平说。
在全面排查的高压态势下,更多潜藏的食品安全隐患被逐一揭开。执法人员将检查范围扩展至农村食品加工与销售环节。市监执法人员联合公安局环食药大队,对肉制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了深入排查。
排查中,执法人员发现王某某干鲜冻品百货店存在严重问题。货架上色泽诱人的卤肉制品看似新鲜,实则暗藏玄机。当事人在销售卤肉过程中未履行进货查验义务,未建立进销台账,且不按照规定标明所售卤肉品名、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商品信息销售分装卤肉制品。更为严重的是,检查发现当事人有涉嫌用非卤牛肉制品冒充牛肉对外批发零售行为,且经营额数额较大,涉嫌犯罪。该局遂于当日将案源线索移交县公安局依法办理。
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王红卫介绍:“我们在日常监管中,对于这种不履行基本义务,甚至涉嫌欺诈消费者的行为绝不姑息。集中整治行动,就是要全面清查此类问题,让农村市场的食品产品质量得到切实保障。”
据悉,集中整治行动聚焦食用油、肉制品等食品,农资、建材等重点产品,紧盯农村集贸市场、流动摊贩聚集区、校园周边小卖部等关键区域,尤其在春耕秋收、节假日等重要时段加大监管力度。工作中,不仅对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全覆盖排查,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经营行为,还深入生产销售各环节开展穿透式检查,同时发挥监督抽查作用,加强网络销售监管。此外,山阳县还将通过精准帮扶,助力农村市场主体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并广泛开展质量安全宣传,让消费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目前,集中整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累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825家,排查问题138个,责令整改125家,立案查处13起;检查重点消费品经营主体328家,排查问题10个,责令整改6家,立案查处5起,向县纪委移交案源线索7条,办理“严查农村市场存在假冒伪劣、“三无”产品,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打击计量作弊”等“一领域一实事”7件,得到政府和群众的认可与称赞。
随着集中整治的持续推进,当地农村食品产品安全防线将不断筑牢,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也将得到更坚实的保障。杨小平说:“整治农村食品产品安全不是一阵风,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彻底解决问题。也希望乡亲们积极参与监督,大家一起把农村市场秩序维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