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镇安县

活水润产业 农旅促增收

2025-11-20 09:49:56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镇安县渔坪村解锁生态富民路径

  渔坪村依托优质水资源,打造冷水鱼养殖基地,实现群众增收、农旅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孙远飞

  “你看这初冬的生菜,脆嫩得一掐就出水,还有那蒜苗,绿油油的!”11月12日,金色阳光洒在镇安县高峰镇渔坪村宜佳农场的共享菜园里,几位村民正围着一垄垄长势喜人的应季蔬菜闲聊。放眼望去,生菜、菠菜、蒜苗等40多种适宜初冬气候的时令蔬菜,在渔洞河活水的滋养下生机盎然。这片充满烟火气的菜园,不仅孕育着新鲜食材,更承载着渔坪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见证着这个小山村依托“千万工程”经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实以水兴产、以产带富的蝶变之路。

  活水赋能特色产业

  渔坪村立足本村实际,精准锚定渔洞河优质水资源这一核心禀赋,确立了“以水兴产、以产带富”的发展路径,精心打造集冷水鱼养殖、生态种植、农旅融合于一体的产业园。

  产业园的崛起,破解了渔坪村土地闲置、资源浪费的长期难题,让荒废土地焕发新生。过去,村里部分土地因无人耕种而逐渐荒芜,既影响村容村貌,又造成资源浪费。通过统一规划、集中整治,这些土地摇身变为产业沃土,既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正是渔洞河得天独厚的水资源 —— 常 年14℃至18℃的水温、充沛稳定的水量、弱碱性水质,加之富含硒、铁等有益微量元素,为冷水鱼养殖提供了绝佳环境。作为产业园的核心板块之一,冷水鱼养殖区占地15.27亩,由商洛宝东养殖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建设,配备20个标准化流水养殖池,养殖金鳟、虹鳟、鲟鱼等30多种冷水鱼,总量60万尾,年产量250吨,年产值1250万元。与普通淡水鱼相比,这里的冷水鱼肉质紧实、营养丰富。以虹鳟鱼为例,其蛋白质含量比鲤鱼高出13.35%,脂肪含量高出41.76%,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产品不仅畅销本地,更远销西安、安康等地,已成为村集体经济的“拳头产品”和村民增收的“致富鱼”。

  农旅融合激活乡村活力

  在冷水鱼养殖区一侧,占地64亩的宜佳农场构成了产业园的另一重要活力板块。农场打破传统单一种植模式,打造集种植、观光、休闲、美食体验于一体的多元化农旅融合基地,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红打卡地。在生态种植区,农场严格推行无公害标准,采用节水滴灌和物理驱虫技术,培育生菜、菠菜、圣女果等应季蔬菜,确保食材安全优质。

  为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农场精心打造了10多处网红观光点,设有可品茗咖啡的特色休憩区,并规划了农耕文化体验区和科普教育基地。游客既可亲手采摘蔬菜、体验耕种乐趣,也可漫步田间感受乡村宁静,或在科普基地学习农业知识。农场推出的自助烧烤、土锅炖菜、自采蔬菜火锅等特色美食,更让游客享受到“从田间到餐桌”的零距离体验。经营上,农场以蔬果采摘为核心吸引力,通过农产品直销缩短流通链条,同时拓展学校研学合作,构建起多元化盈利渠道。它不仅是渔坪村的“颜值担当”,更是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重要支撑。

  联农带富绘就和美画卷

  产业园通过多元化联农带农机制,让村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受益者。村里通过土地流转、资源入股、务工就业等方式,将周边农户紧密嵌入产业链,构建起“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利益共同体。仅去年一年,产业园就带动95户群众户均增收约1.2万元,为村集体创收20多万元,切实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村集体家底厚起来,有力推动了共同富裕。

  从昔日的荒废土地到如今的产业沃土,从单一的农业种植到多元的农旅融合,渔坪村的蝶变,核心在于找准了“水”这个突破口,更在于守住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底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了产业优势、致富优势。“接下来,我们村‘两委’会继续带领村民,把冷水鱼养殖做精、把生态种植做优、把农旅融合做活,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水美、鱼肥、民富、人和’的好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渔坪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成坚定地说。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