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宋选源 徐 彬
在柞水县下梁镇胜利村,“有事儿找村里,准没错!”这句朴实话语的背后,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以“时时上心”的行动,换来群众“事事放心”的生动实践。从民生诉求到矛盾化解,从产业增收到环境改善,干部们把每一件“小事”办实办好,铺就了乡村善治的幸福之路。
把诉求记在心上
“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工作无止境”,这不仅是胜利村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标语,更是干部的行动准则。村里固定每周三召开“院落板凳会”,村民围坐在一起,大到泥石流隐患、产业发展瓶颈,小到自来水压力不足、屋顶漏雨,都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村党支部书记程永鹏带领干部们逐一记录,将诉求转化为“行动清单”,推动群众反映问题高效解决。
今年以来,院落会收集的18条诉求已解决17条。针对二组杏树沟村民屋后的泥石流隐患,村委会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协调资金修建了15米浆砌石挡墙、埋设65米排水涵管,彻底消除了困扰多年的安全隐患,让村民在雨天也能睡上安稳觉;村民反映用水问题,管水员王金富立即排查维修,当天就恢复正常供水,以速度回应群众期盼。
把矛盾化解在源头
“以前为半分地能结怨几年,现在干部当天就能把事儿说开。”这是村民对胜利村矛盾调解工作的由衷认可。村里组建了由村“两委”、老党员、驻村工作队和法律顾问共同参与的“田间调解队”,哪里有纠纷,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在玉米地丈量边界,在院落里劝和促睦,用情理与法理化解一桩桩矛盾。
今年春,胜利村两户村民因土地边界争执不下,调解队当场用卷尺测量、讲清“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最终双方不仅握手言和,还共同修缮了共用排水沟。截至目前,村里已成功调解邻里矛盾纠纷18起,化解率达到100%。程永鹏更是坚持“以真心换真心”,在耕地整改、山林边界纠纷中主动靠前工作,2022年被评为全省优秀乡村“法律明白人”。
把产业抓在手上
“盘活闲置大棚,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1.5万元!”脱贫户邓宗平的笑容,道出了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不搞“花架子”,在实地考察后盘活闲置大棚,引入4万多袋香菇种植和5个大棚淡水养殖,并定期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指导。同时,争取到企业捐赠的5000尾鲈鱼苗,另购买5000尾中华鲟,配套专业养殖技术,形成“菌+渔”的特色产业格局。
村里还将12个大棚出租给村民周龙泉,用于毛慈菇、淫羊藿、天麻等中药材育苗栽培,助力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对监测户等困难群体,村里主动帮助办理低保、申请防返贫保险和医疗救助,让村民生活无后顾之忧。
把治理落在实处
胜利村构建起“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将全村划分为16个网格,覆盖463户1595人,实现治理无死角。通过推行“文明积分制”,村民参与志愿服务、义务劳动可兑换生活用品,吸引80%的村民主动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干部带头践行移风易俗,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制定操办标准,借助广播、微信群宣传新风尚,逐步摒弃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党员带领村民开展环境整治,清理河道,整治乱搭乱建,使村庄道路平整、院落整洁,文明新风遍吹山乡。
从田埂上的倾听,到大棚里的指导,再到院坝中的调解,胜利村的干部以“时时上心”的坚守,把“民生清单”变成了“幸福账单”,让群众“事事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