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他在现场都会有很强的正面效应,工作人员做事都用跑的,好像要秀给他看,喊叫都特别大声。连我自己看到人家在跑,也会忍不住跑起来。
《新民周刊》:《赛德克·巴莱》在台湾一举成功,但在香港,票房却不尽如人意,参加威尼斯影展时更饱受负面评价,是因为这几个地方放映的版本都不同吗?目前有几个版本?
魏德圣:应该是只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分上下集,全长4个半小时;另一个是国际版2个半小时,也就是目前大陆上映的版本(但大陆版比国际版少1分钟,剪去了几个过于血腥的镜头)。威尼斯那版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一个版本,当时剧组收到通知临时需要将4个半小时剪成2个半小时。现在我每天仍然活在懊悔之中,为什么要匆忙剪辑一个自己也无法接受的版本去参选。而香港可以说是策略失误,应该放国际版,不应拿4个半小时的版本去让观众饱受挑战。幸好如今的国际版我自己100%接受,相信一定对得起大陆的观众。
《新民周刊》:《赛德克·巴莱》从台湾上映到大陆首映,中间有一个时间差,不少盗版趁虚而入,会不会影响大陆票房?
魏德圣:如果戏院的画质比DVD还差的话,早就关门了。我们的音效画面做得不比好莱坞差,更重要的是,戏院里观众与观众之间的渲染力,是坐在家里完全体会不到的。对现代人来说比“吃得饱”更重要的是“吃得好”,看电影也是如此,要看得好,而不是有得看就好。如果观众愿意来电影院捧场,我保证绝对不会给你丢脸。
《新民周刊》:有人说《赛德克·巴莱》“媚日”,你怎么看日本人对原住民的殖民史?
魏德圣:日本当年统治原住民和他们统治汉族的方式很不同:对山下的汉人,他们用武力镇压;对山上的原住民,却会招待他们坐船去日本观光,一去就是一个月。他们也知道这群人的逻辑和汉人是不同的,不能强取,只能用观念慢慢压制。当时赛德克族是有枪率最高的民族,会不断用猎物去和汉人换取枪支。日本人为了控制枪支,就跟族人说,“你们的枪装的是石子,打猎不方便,我给你们装子弹的枪,需要的时候你来派出所登记借用就好。”这样一来,赛德克人就不再去换取枪支,过了些年,族人的枪支不是陪葬了就是朽烂了,只能都去问日本人借,枪支管控的目的就这样轻易达到了。
在这种殖民过程中,赛德克人逐渐感觉到,为什么我的都是不好的、不文明的?为什么我的祖先被你们当作罪人?我自己被你们当作动物?“雾社事件”就在这长期压抑之下爆发了。
我选择历史的视角,因为历史能让人清醒、反省和思考。如果这部电影还说“媚日”的话,那我真不知道什么才是“仇日”。希望大家不要预设了排斥的心理去看电影,先不要急着批判,先去享受电影。(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