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场抗争,影片给予的评价是:“真正的人,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对赛德克族,魏德圣说:“他们是骄傲的族群,为文化为信仰而战,不只是仇恨在燃烧。”
宝岛“赛德克效应”
《赛德克·巴莱》在台上映时全长4个半小时,分为上下集:《太阳旗》和《彩虹桥》。上映3个月后,票房高达8亿。以250元票价计算,约有320万人次的观影量,几乎每7个人中就有1个看过。
但魏德圣说:“《赛德克·巴莱》在台湾票房那么高,不只因为看的人多,更有很多人会看很多遍,‘五上五下’都有。”坊间还流传这样的对话:“周末你打算怎么过?”“本周六是我的‘赛德克·巴莱日’!”
在拍摄之初,原住民既希望影片开拍,让更多人看见这段历史,又担心他们乱拍——怕诠释错误,怕少数民族文化“被消费”,也怕好不容易平息下来的部落纷争被再度挑起。但如今,台湾的原住民会穿起少数民族的特色服装,去影院看片。“他们带着各自的颜色进来,在我看来无异于最美丽的一道风景。如果你把‘颜色’两个字换成‘文化’,就会更加明白我的意思。”魏德圣如是说。
拍完电影后,有一天他忽然意识到,很多人可能连他自己的曾祖父叫什么名字都已经不记得。“我是谁”这样的问题,不只针对原住民。庆幸的是,参与这部电影拍摄的许多原住民工作人员,都开始重视、推广自己民族的文化,赛德克传统歌舞已四处巡演,产生品牌价值;而更多人也开始知道,原来台湾山区的美,不只有阿里山一处。
当年“海角七号效应”让一众香港投资人兴奋地赶往台湾,如今“赛德克效应”甚至还拯救了台湾的戏院——许多濒临倒闭的二轮戏院,因为这部电影,开始重新整修装潢门面。在DVD都已经问世的阶段,仍然有大量观众进入爆满的二轮戏院,坐在阶梯上看,站在走道上看。为表感谢,魏德圣家乡的二轮戏院老板天天给他送票上门。
台湾本土电影的未来
作家导演往往有着本土情结。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立足台湾光复初期,陈果曾拍摄“香港三部曲”,魏德圣也将计划中的“台湾三部曲”暂定为自己的收官之作。
虽然《赛德克·巴莱》已经是史诗电影,但魏德圣的“台湾三部曲”,却并不包括已经完成的这一部,而会是全新的一套影片——“时间会定在400年前台湾的大航海时代,分三部电影去讲述三个族群:原住民、汉人、荷兰人,在时代交会中的矛盾与爱恨。”
对魏德圣而言,《赛德克·巴莱》和“台湾三部曲”是他自己选择背起来的包袱,非卸下不足以前进:“我现在的人生使命就是这三部电影,要做到完美,做到对得起自己。”
2008年《海角七号》大热之际,就有媒体预测,此片将成为台湾电影复苏的开端,三四年内可见分晓。四年来,几乎每年,台湾电影都会带给我们惊喜:2009年戴立忍(微博)《不能没有你》,2010年钮承泽(微博)《艋舺》,2011年九把刀(微博)《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2012年魏德圣《赛德克·巴莱》……据统计,2008年以来台湾电影产量每年递增。多产之中不乏精品,应可算是复苏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