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令人不安的是,台湾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却并没有随产量逐年递增。从2008年的12%到2009年直降至2%,再到2010年小幅反弹至7%……魏德圣认为,问题关键在于“台湾电影产量的增加并没有压缩西片市场,而是扩充出一部分观众群”。
他表示:“在台湾,看本土电影的观众也会看西片。看好莱坞电影变成一种习惯,观众抱着纯娱乐的心理,到了电影院,才选择影片去看,富有随机性。而看本土电影却仍然是仪式感很强的举动,观众是要听说‘最近有一部台湾电影很好看’,才会专程来看。以《赛德克·巴莱》为例,如果选择像西片一样,用‘告知’的方式去通知观众,则完全没有吸引力;非得是用口碑去‘推荐’,才能让观众走进戏院。对本土电影来讲,口碑非常重要。”
经过了复苏期,怎样才能保持上升的势头,也是魏德圣关心的问题。在他看来,最重要的莫过于“多元化”:“外界喜欢对台湾电影贴标签,近几年但凡说到台湾电影,都是‘小清新’。类型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全部。‘破亿’电影虽然成功,也不能代表所有。若想恢复台湾电影当年的风采,就要保持和当年一样的动力:什么题材都有人拍。”
从“小清新”到“大史诗”,他自己也正在走这样一条多元化的电影之路。
魏德圣:我没有媚日
《新民周刊》:早在2004年“前《海角七号》”时期你已经斥资200万台币拍摄《赛德克·巴莱》5分钟试拍片,据说当时是因为太太的一句话鼓励?
魏德圣:那时太太正大着肚子快要临盆,有人说“孩子出生就等于你的人生完了,你不会再为了理想努力,只会为了家庭变成赚钱机器”。我很怕那一天到来,所以决定要先干一票。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花200万拍短片,大家都劝我不要做,风险太大。我对太太说:“他们不跟我过一辈子,你要跟我过一辈子,你来决定,你说了算。”太太忽然说了句很有哲理的话:“我是一个没有梦想的人,但是你有。天下有梦想的人很多,愿意执行的却很少,而你是少数有梦想又能去执行的人。现在有机会你就去做吧,不要到老了再向我抱怨。至于钱,就当我们房贷多贷了200万就好。”虽然结果是白白负债,但幸好还可以承担。
《新民周刊》:最终《赛德克·巴莱》的7亿投资有一半来自“中影股份有限公司”老板郭台强的资助。而他的大哥郭台铭,也曾于2007年成立精纬电影公司进军影坛,结果却只拍摄了《白银帝国》一部影片就宣布解散。你对企业家进入电影界抱怎样观点?
魏德圣:对郭台强我是非常感激,他在关键时刻救了我们。企业家进入电影界,关键是要选对掌控的人,要看他对电影的心意纯不纯。我的观点是企业家不要太过逐利。赚钱的行业多得是,不要靠电影赚钱。这并不是说电影不能赚钱,但如果一开始就抱着赚钱的目的去拍戏,投资和选择会狭隘,会单一,会影响电影创作的内涵。企业家要相信专业人士的判定,相信自己正在投资的是好电影,好电影才会赚钱。
《新民周刊》:监制吴宇森对《赛德克·巴莱》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魏德圣:吴宇森对《赛德克·巴莱》非常关心。每次他回美国,就一定会取道台湾,到北京,也会先在台湾停留,花许多时间和我探讨。他主要负责技术上的监制,告诉我跨国合作要怎样进行,什么状况下要以自己为主,什么时候要完全相信别人。吴导有很多拍摄战争场面经验,他会指导我,怎么去诠释一场战争戏,要表现的是战争里的“戏”,而不是戏里的“战争”,要突出战争中的细节,要给观众缓和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