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因其具有通俗性、艺术性、娱乐性、时尚性、观赏性、产业综合性发展潜能,随着当下中国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剧场数量和功能性的日渐成熟,必将成为舞台艺术未来的主流。”昨日,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会长、作曲家王祖皆在“2012第2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剧发展论坛”上表示。
这次论坛由上海市文联、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微博)主办,“上海之春”组委会办公室、上海文化剧场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在文化广场举行。昨日的文化广场,云集了内地、港台及日本、英国、俄国等近60名海内外音乐剧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对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前景都表达了良好愿景,但也细数了制约中国本土音乐剧发展中的各种短板。
音乐剧将成舞台剧“主角”
近年来,随着一部部国外经典名剧的引进及国内原创剧目的登台,音乐剧的发展在全国,尤其是在上海,呈现出如火如荼的良好势头。去年中文版《妈妈咪呀》创下13万人次观看、4500万元的票房纪录。音乐剧这一西方广受欢迎的大众娱乐形式已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台湾音乐剧制作人、乐评人杨忠衡表示,在台湾,音乐剧经过了戏剧界和音乐界各自主导的阶段后,今天进入了一种“百家争鸣”的蓬勃发展状态,如今的音乐剧的做法、观念都已经深入各个艺术领域,音乐剧在今天的台湾已经成为一种“火车头”剧种。
《白蛇传》、《蝶》等本土音乐剧的制作人李盾则认为:“舞台艺术发展到今天,中国200多个剧种面临死亡,中国的都市已经形成,全球化风潮不断席卷,音乐剧在这个时代必须‘唱主角’。”
《剧院魅影》、《猫》、《极致百老汇》等经典国外音乐剧的制作人托本·布鲁克曼自2001年就在亚洲开展巡演项目,参与了多部中国音乐剧的制作工作,他说:“如今整个国际都看到亚洲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辉煌的未来,全世界各个音乐剧出品方都期待能够来到中国,与地方开展这方面的合作。”
本土音乐剧“三步走”战略
当前国内音乐剧的制作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原版引进的经典音乐剧,二是海外经典音乐剧的本土化(中文版版权购买),三是国内原创音乐剧,这三部分也是当前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推进的三步进程。虽然目前这三步不是完全独立按部就班分别独立进行,不同的音乐剧团体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着不同探索,但总体的大方向正按这样的方式行进着。
在原版音乐剧引进方面,上海大剧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悲惨世界》、《狮子王》、《歌舞青春》等多部世界名剧来到中国巡演,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法国版《巴黎圣母院》、俄罗斯大型音乐剧《基度山恩仇记》等来自世界各地各具特色的多元化音乐剧打开了上海观众音乐剧欣赏的视野。原版音乐剧对培养观众对音乐剧的审美和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妈妈咪呀》中文版的成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音乐剧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中文版《猫》的制作人田元介绍说,《妈妈咪呀》和《猫》的制作方式是“完全复制”,即整部剧原样复制西方的剧本、音乐、核心制作人员、舞蹈动作、舞台布景、灯光等元素,由原班制作人马打造中文版。经过了两部戏的经验学习和积累,明年起,亚洲联创预备向“不完全复制”过渡,即取原版的剧本和音乐这两大核心元素,而中方人员参与核心的创作环节,通过这样的制作方式,达到音乐剧人才培养、人才积累的目的。
田元介绍,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猫》的选角情况——经历过《妈妈咪呀》演出的演员大多数都能够得到此次中文版《猫》的导演乔安的认同,足以说明一部成熟的经典剧作、成熟的制作团队对于本土的人才培养有着非常好的“打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