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再现辉煌
20世纪90年代,刘晓庆从电影转向电视,从演员转向商人,出演和投资拍摄了大量电视剧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95年陈家林执导的历史剧《武则天》。
对于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选谁出演是最大的问题。一向以拍摄历史题材见长的陈家林觉得,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表演实力,只有刘晓庆能撑得起武则天的形与神。面对陈家林的力邀,刘晓庆开出了一个条件:“我要从14岁演到83岁。”这让陈家林有点为难,但还是答应了:“我一定要给你搜个最好的化妆师出来。”于是,他找到了毛戈平。
据毛戈平回忆,他走进《武则天》剧组,某种程度上是被“逼”的。当时他正在尤小刚导演的《京都纪事》剧组工作,陈家林不知从哪打听到了毛戈平,一定要他过去试试。毛戈平怀着应付差事的想法,不情愿地拎着个破袋子就去了。抱着“越年轻越好”的念头,毛戈平给刘晓庆化了1小时的妆。虽然还不够完美,但获得了刘晓庆的认可:“这部戏,如果你能化好我,会让你名扬四海。”毛戈平对自己的技术很自信,回答道:“这个你放心,10年以内,我肯定会出名的。”刘晓庆反问:“如果你能马上成名,为什么要等10年呢?”毛戈平被她说服了,留在剧组为她设计了从14岁到83岁的一系列妆容。
1995年,电视剧《武则天》红遍大江南北,创下内地电视剧的收视高峰。至今依然被视为中国最好的历史剧之一。电视屏幕上,14岁的少女武媚娘出场的一瞬间,完全看不出她的扮演者刘晓庆已经40岁了。30集的长度里,刘晓庆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从武媚娘到则天皇帝的一生,成为继慈禧之后又一个深入人心的历史剧角色。
在刘晓庆的演艺生涯里,《武则天》让她成功跨入新的时代,使“80后”一代人牢牢记住了她,观众层得以年轻化。
每代人眼里都有一个刘晓庆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言,用在刘晓庆身上同样合适。从1975年至今,刘晓庆在影坛活跃了37年。如果每10年算一个年代,她跨越了4个年代。在4个年代的观众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刘晓庆。
“50后”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刘晓庆恰逢一个特殊的时代。1979年,中国电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摒弃了过去样板戏的模式,开始追求真实,还原生活。这一时期的电影很少受政治的影响,而且拍摄经费由国家一包到底,演员可以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艺术创作。这是中国电影创作历程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而且,当时的电影观众也是人数最多、最有热情的,1979年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现在很难达到。时代为刘晓庆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反过来,她也为那个时代增光添彩。
与同时期的其他女演员相比,刘晓庆具有更加丰富的生活经历,这为她在电影中恰到好处地拿捏角色心理、展现人物性格提供了基础。如电影《芙蓉镇》中,刘晓庆为胡玉音这个角色赋予了历史、人性的内涵,把一个女人身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充分释放出来,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我们是刘晓庆的同龄人。那些作品的片段和她精彩表演的瞬间,一直留在我们的回忆中。而且,它们带来的独特情感印记和历史印记,组成了我们对一个时代的记忆。
“60后”
北京电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丛峰:“60后”是伴随着刘晓庆电影长大的一代人。在我们的少年和青年时期,刘晓庆家喻户晓。当年《大众电影》杂志发行量近千万份,刘晓庆是封面上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