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刘晓庆饰演何翠姑。据该片导演张铮回忆,之所以邀请刘晓庆,是因为剧组看了她演的《南海长城》,对她的表演十分欣赏,专门把她从成都军区战旗话剧团借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
可是,个性十足的刘晓庆在最初看到剧本时却气得摔了本子:“何翠姑除了抬担架外,完全是个活道具!”但人已经来了,没法回去,只好留下来拍戏。好在整个剧组朝气十足,非常有活力,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全摄制组的人员一起修改剧本,何翠姑的形象才逐渐丰满起来。正巧,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提出要给影片增加“人情味”,在他的建议下,有了全片最煽情的段落——何翠姑跪行台阶,抬担架上山。为了这组镜头,刘晓庆每天在黄山的石梯上跪行好几遍,体会“汗湿鬓发、血染双膝”的感觉。后来,正是这段戏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同一时期刘晓庆还演了一个反差极大的角色,喜剧片《瞧这一家子》里的女配角、泼辣张扬的售货员张岚。这个角色的性格和刘晓庆本人有几分相似,刘晓庆演得得心应手。她在片中只有29个镜头,却赢得了第一座奖杯——1980年的百花奖最佳配角奖。
刘晓庆红了,但仍有人评价刘晓庆“表演没深度”。没进过专业表演院校的刘晓庆憋着一口气,想要证明自己的演技。1980年,她主演了由曹禺话剧改编的电影《原野》。第二年《原野》问世,果然受到国外电影专业人士的好评。但片中几场“激情戏”,在当时看来尺度较大,因此影片在国内禁播。直到7年后,《原野》才在国内上映,刘晓庆因此获得1988年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火烧圆明园》火起来
20世纪70年代,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在邵氏公司的摄影棚内拍摄了清宫大戏《倾国倾城》,该片的艺术性以及对紫禁城的还原程度令内地影人击节称赞。这直接促成了1983年两地合拍片《火烧圆明园》的问世。片中灵魂人物慈禧太后的扮演者就是刘晓庆。
李翰祥是位古装片大师,早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术学校,对老北京非常熟悉。在拍摄《火烧圆明园》时,他查阅的大量史料,让影片的内容大大超过了一部影片的容量,最后不得不分成了两部,即《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
这两部影片以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背景,以宫廷斗争为主线,再现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历史事件。同时,结合正史与野史,把慈禧这个女性的爱恨悲欢放到时代大背景下。影片拍出了前所未有的宏大气势,皇权威严、山河悲壮和女性命运均得到了富有感性的表达,一经问世,海内外一片赞誉,文化部授予其1983年优秀影片特别奖。
这两部影片奠定了刘晓庆在国内影坛的地位。她扮演的慈禧太后成为最大的看点,年轻时的天真娇媚、年长后的心机城府和阴险毒辣,都被刘晓庆演绎得入木三分,过目难忘。这使得刘晓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与慈禧太后画上了等号,她更火了。
为了演好慈禧,刘晓庆也吃了不少苦头。“头上顶着十几斤的头饰,全靠一小撮头发与它连接,每天都大把掉头发,一整天拍摄下来头疼欲裂。这种状况每天如此,持续了整整一年,到最后头顶上竟然有一大片头发不翼而飞,成了一个秃顶,8个月以后才慢慢长出来,恢复原状。”更令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是,当时刘晓庆除了每月50元的工资以外,再无任何酬劳。
《芙蓉镇》正是高峰时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刘晓庆艺术生涯的高峰。她演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要与当时最顶尖的导演、演员合作。1986年,著名导演谢晋找她饰演《芙蓉镇》女主角“豆腐西施”胡玉音。
谢晋早年曾得到曹禺、洪深、焦菊隐等大师的授业指导。改革开放后,他执导的影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等,都是表现政治浪潮中小人物的命运,充满了人文关怀。《芙蓉镇》也不例外,这部影片力求更加关注“人性”,通过各色人物在从“四清”到“文革”一系列政治运动中的遭遇,对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这20年的中国历史,进行了一次呈现和反思。影片最大的突破,是大胆加入男女主人公长达4分钟的吻戏,给当时的观众带来极大的心理震撼。刘晓庆也凭借该片得到了金鸡奖、百花奖双料最佳女演员奖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