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品市场逐日升温的同时,收藏行业造假卖假的现象也开始愈演愈烈,投机成风,恶意推高收藏品价格等行为让收藏者人心惶惶。“买假不退”在收藏界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所谓的“三包”“售后”,在这里绝对行不通,这很有点赌博的味道。“富贵在天,买定离手”。在古玩市场上,卖家没有告知文物真伪的义务,因此买家如不能分辨出真伪,花高价买了假货,在业界也是合乎行规的。“只要卖出去了,就不怕他找回来。”“什么都可以坏,但规矩不能坏!”这就让很多收藏爱好者蒙受了损失,有的甚至收藏了一辈子的古玩,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结果发现收藏品均为赝品。
内外勾结的“黑嘴鉴定”
收藏市场如日中天,古董鉴定作为“配套”行业也日益火爆。一方面,收藏者希望确认所购是否真品,另一方面,也是灰色的一面就是,部分假古董希望寻求“真品鉴定”,从而正大光明地流入市场。
“一群傻子在卖,一群傻子在买,还有一群傻子在等待。”对于眼下的鉴宝市场,老郑语出惊人。
全国目前共有8000多万人在玩收藏。市场庞大,古董鉴定专家也就成了大忙人,如明星般四处走穴。
“像中国这样,鉴定组织遍地开花,以收费为目的,在国际上少见。”老郑说,宝贝被鉴定为真的之后,藏家一般会欣喜万分,并希望专家开个证书,估个价。在央视“3·15”
晚会中,节目指出有所谓鉴定师们只要收钱就可随意开鉴定证书,在古玩地摊上花很低廉的价钱购买了几件所谓的“文物”,尽管在一些鉴定师面前,“赝品”无所遁形,但鉴定师仍表示,在收取一定费用之后,仍可以开出鉴定证明。
如果有了证明,这些“赝品”摇身一变,就成为所谓的“文物”、“真迹”,身价倍增,再把“赝品”贩卖给其他“不懂行”的人,获得暴利。大家不会忘记,一富豪自制的“金缕玉衣”被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等5名顶级专家估值为24亿元,由此该富豪成功向银行骗贷10亿元。不只是把假的说成真的,黑嘴鉴定还可能把真的说成假的。
老郑透露,在鉴定行业,有着“互相不拆台”的不成文规矩。普遍的做法是,鉴定专家会对被鉴定的古董估出可能比实际价值高得多的评估价,因为这与鉴定专家的利益直接挂钩。目前在业界,不开鉴定证书的情况下,鉴定费大约在100元至500元。开鉴定证书的话,鉴定费则上升至2000元到若干万元,根据鉴定专家的名头来。名头越大,收费越贵。
也有鉴定专家表示,按照惯例,古董评估费是评估价值的1%到
5%。不管如何计算,抬高评估价对鉴定双方都是“有益”的。鉴定专家可以获得更多的鉴定费,而古董拥有者则可以凭着鉴定证书,在交易时大赚一笔。
有些鉴定专家甚至会和古董拥有者协商,根据鉴定费用的高低,开具评估报告和评估价格。这时候,古董的真假、价值已经不重要了。更有甚者,鉴定专家本身也是“赝品”。有藏家表示,鉴定环节的风险比股市中的黑嘴荐股更甚,黑嘴鉴股可能也就被套牢个三五成,但买到假的艺术品就一文不值了。金钱面前专家道德失守,黑嘴鉴定日渐猖獗,但收藏不打假的行规无疑给所谓的鉴定专家“护体”。
里应外合的公开竞拍
事实上,就在人们将目光锁定文物虚假鉴定之前,文物艺术品造假以及拍卖行作假也一度备受关注。
“拍卖会上举牌子的很多,但喊价的很多从来见都没见过,你根本无从分辨那些叫价的是真藏家还是假藏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他现在几乎都不愿意去拍卖会了。“你也很难知道究竟后面是真成交还是假成交。比如一件作品,在拍卖之前买卖双方已经协商好价格成交了,但拍出的价格可能是协商价的数倍,相当于免费打了广告,吸引更多卖家参与进来,为其他的拍品成交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