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监管强度不亚于银行信贷
在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发展后,银行理财市场的风险开始暴露,自201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正式纳入监管规范视线。今年上半年,银监会“8号文”、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陆家嘴论坛上的表述以及近期的金融“国十条”均透露出监管层对银行理财市场加大规范的决心,这也意味着高速增长的银行理财市场已经迎来了规范期。业内专家表示,随着监管机构对银行理财监管的加强以及对银行理财结构的引导,未来银行理财的规模可能会有所下降。
事实上,银行理财市场的高速发展本是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的一部分,然而随着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负债成本的增加及规模约束倒逼银行资产端更加偏好风险。“利率市场化抬升了银行负债端的成本。同时,日益加剧的业务竞争使得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与投资标的之间的息差收窄,要求银行理财的投资端更为激进,加剧了银行风险偏好的上升。此外,表内监管措施趋严迫使银行发展创新业务,逃避监管,扩充规模。”国泰君安一位首席分析师表示,以2012年末为计算口径,银行理财有半数资产具有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其中超过五分之一的非标资产存在估值风险。
今年上半年,在“8号文”的监管规范下,银行开始积极消化非标资产。而在积极消化“8号文”影响的同时,银行理财市场又迎来新一轮的监管政策。
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日前表示,银行理财市场的风险点主要集中于期限错配、杠杆率放大和信用转换。目前,监管层对应三大风险已经树立了三道防线,即近期监管机构多次提及的“按照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信息公开透明的原则,规范银行理财产品”。
“三道防线将其牢牢捆住,不亚于对银行信贷的监管。”杨家才说,无论理财业务是否归属于影子银行体系,只要管住了风险,纵然归类于影子银行,也不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