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无论是剧网还是剧台,都是各种媒体形式的融合。网是传播媒介,剧是内 容。从活字印刷到纸质印刷,到电台、电视、网络等等,都是媒介在不断变化,而内容永远是支撑各种媒介的不变的东西。就像多年前我们对网络文学不在意,今年 我们都在讨论网络文学,后来发现网络文学中不变的东西正是能够打动我们内心的内容。这也是我对剧网融合的一种理解。《古剑奇谭》的热播给我们最直接的启示 就是青春剧的内容表达。为什么这部剧会让这么多的青年人聚集在网络的平台上热烈谈论?正是印证了创作的心理机制。这种东西实际上表达了补偿机制,它可以满 足观众群体、受众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可能没有、或者是期望在未来的生活中可能有的很多心理需求、期待。这种需求、期待会形成一种暗示、一种引导,也 会形成所谓的价值引导的东西。该剧在对待爱情时,是以古典主义的方式来表现的。和我们很多婚恋观、婚姻观、情感观还不太一样,这恰恰就是“青春气息”。 “青春气息”对情感和爱情就是这样,就是要青梅竹马,要从一而终,要忠贞,要执子之手。这就是青春文学,一定要基于这样一个很好的价值表达。假如我们在青 春的时候都不能对爱情有这样的追求,我们就没有青春过。该剧对人格、性格分裂式的理解,包括对工具和人性关系都有其深刻的地方。他很想表达一个意思,就是 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当然它有些没有完全表达出来,包括粉丝提出对非团圆式结局的不满足。非团圆式的结局,可能也是作者本人对生活、情感的理解, 是一个思考的留白。
梁振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副主任):当下青年观众的新趣味和传统的人文思辨精神之间没有必然的矛 盾。通过特别年轻的壳来包装我们习以为常的经典现实主义的思想内核,有利于实现人文精神与当下文化语境的对接。以《古剑奇谭》为代表的仙侠片,就提供了多 种文化质素共融的可能,比方说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理念,提倡中庸、忠恕的儒家理念,等等。它们尝试用一种青春的趣味来书写,实现了兼容传统文化 的现代性表达。随着时代审美趣味的改变,当下轻巧美学已取代了负重美学,“轻趣味”时代已经不可阻挡地袭来。具体表现为,在创作题材上,野史、轶闻、架空 历史、生活流占主导地位,表现形式则体现为将色彩、服饰、布景等形式元素推向极致。把历史和现实的重负用巧妙的故事融入其中。在审美意趣上,这种叙事对极 端的端庄是排斥的,最喜欢的是幽默、调侃或者蔫坏。如百里屠苏这个人身上的邪和完美的外形相融合,形成一种奇妙的反差。这种美学取向不仅体现在电视剧,还 体现在文学、电影等中国文艺的各个领域。而这一现象的形成,与消费文化、代际文化、网络文化均有关。这里的代际文化,预示着今天中国的电视剧,尤其是通过 网络播放的电视剧,消费群体已经变成“80后”、“90后”,他们是在电子技术和网络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而网络文化是信息量大、碎片化、年轻化的,它制造 出来的庞大数据,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审美变迁的精神河流。我们要做的正是把自己变成精神河流当中能够捍守文化价值的一朵浪花。
为了应对当下审美旨趣的时代转型,影视创作者应该研究这种新趋势,从中找到经典文艺思维与全媒体时代对话的新路径,影视创作者应该主动在作品中追求“网味”与“剧味”的融合,更加关注受众的审美情趣和需求,在提供优质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引领受众审美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