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理论研究

小核桃如何做成大产业

2014-12-09 10:52:23 来源:商洛之窗

  ——商州区上河村支部发展核桃产业强村富民的经验与启示

  商州区陈塬办事处上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彩凤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全村依托资源优势,培育核桃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把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为全区乃至全市产业发展典型村,1600多亩优质丰产核桃园被村民们亲切誉为“绿色银行”。带着农村支部如何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这一问题,笔者近日对他们的做法进行了调研。

  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

  上河村距商洛城区3公里处,现有407户、1400人,人均坡塬地不足一亩,新世纪之初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500元,是当时城郊有名的贫困村;2013年,该村仅核桃产业人均收入达到1万多元,是2000年的20多倍,成了远近闻名的核桃产业致富村,他们在小核桃做成大产业上做足了功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位女能人带动一项好产业。2000年,李彩凤在入党26年、当了26年村妇女主任后,高票当选上河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上任伊始,面对全村集体经济空白和村民穷困潦倒的现状,她自费外出参观学习,聘请农林业专家进村调研,几经论证思考,针对全村“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产”的村情实际,确定走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促发展的致富路子。然而,让村民拿出人均8分的口粮田用来种树,难度可想而知。李彩凤不是仅凭强迫命令简单说教做工作,而是在教育、示范和引导上下功夫,先行在自己口粮田里让技术人员拉线定距,挖坑培土,并组织两委会成员和20多名党员一起示范带头种植核桃树。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的是干部,这一下子拉开了上河村栽树建园、发展核桃产业的序幕。2006年,第一批建园的核桃树开始丰果,几百亩核桃园果实累累,这时的村民看到了希望,家家主动拿出口粮田,争着跟李彩凤栽树建核桃园,现今无论是农家房前屋后、田埂路边、耕地良田,还是上河村的沟沟岔岔,核桃树“见缝插针”,短短的七八年时间,成功打造了一个“千亩核桃千名群众万元收入”的产业项目。

  一项好产业带富一个新农村。在果树幼苗尚未挂果期,如何缓解产业发展与群众吃饱饭之间的矛盾成为现实中的难题,李彩凤又请来市区乡三级农业、林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村民搞林粮林菜间作,让丰果前的园子有一定的粮菜收益。为提升核桃建园水平,她又致力于种苗选育、嫁接改造、技能培训、科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在品种改良上,聘请市核桃专家培训了30多名本村的“土专家”,抓住低产经济林嫁接改造的关键时期,进行果树嫁接改良,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经营成本;在科学管理上,邀请西北农林大学教授现场指导,重点加强对核桃癌症菊枝蛾虫害、介売虫害等的防治,极大地提升了全体村民科技兴林能力;在质量效益上,成立了核桃产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注册了“商河牌”商标,购置了脱皮机、烘干机等配套设备,对村民按季节采摘的核桃,免费统一脱皮、统一烘干,保证了质量品质。十年育树,终成正果,2013年全村4.3万株核桃树、1600亩核桃园总收入达到1800多万元,仅核桃产业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昔日被村民视为命根子的黄土地如今变成了钱串串,村民们高兴地说,核桃园是李支书给大家建的“农发行”,核桃树是为大家栽的“摇钱树”。

  一个新农村带出一个新典型。312国道横穿上河村,这里没有上河村的标志,也没有千亩核桃园的标记,更没有为李彩凤十几年辛劳为全村1400多名群众建起的“绿色银行”而树碑立传的任何标识,但产业发展的丰碑已经镌刻在上河村的山地上,印记老百姓的心坎上。上河村的口粮田变成了优质丰产核桃园,村民们不再为每亩年产千斤粮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辛苦劳作,现在平均每亩核桃园全年管理时间用不了10天,全村700多名劳动力就腾出了600多人走出土地、走出山村,外出劳务和发展第三产业,每家又能创收两三万元。山青了、地美了、人富了,小桥流水、白云人家、田园风情、诗情画意,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的格局蔚然成形。10多年来,全村没有一起纠纷和信访案件,没有发生过一起民事和刑事案件,荆棘编成了上河村一系列桂冠——富裕村、小康村、平安村、和谐村、治安村、文明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村;她个人荣获了省优秀党员、省三八红旗手及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及市、区等殊荣;村民不离土、不离乡,跟着支书李彩凤靠核桃产业致富奔小康,成为全市宜业宜居、村民安居乐业的典型。

编辑:余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