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的启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山村要致富,农民生活奔小康,关键是要因地制宜抓产业,产业引领、产业奠基、产业支撑才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只有重视建设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创立产业品牌,占领市场,增加收入,才能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管理科学化、产品市场化,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李彩风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依托产业强村富民,其发展思路、发展轨迹和发展中的一些经验做法,对我市其他地区同样具有借鉴和示范作用,对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留下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因地制宜是基础。我市在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上经过了多次探索,过去统一要求农户稿种养业,不少地方都以失败告终,关键是没有因地制宜。上河村核桃产业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气温气候、土壤土质都非常合适。由此可见,在农业特色产业选择上,首要的问题是要贴合当地实际,不能盲目“跟风”,照搬照抄别处的做法,应立足本地实际,创造性的借鉴别处经验,做到因村制宜,不搞路边花,不搞一刀切,不做表面文章。就目前我市发展主导产业,要按照“稳粮、扩经、强牧、兴药、优果”的思路,大力推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发展核桃等农业“八大件”,加快发展茶叶等十个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食用菌等十个地方特色农产品。
启示之二:群众参与是前提。农业的弱质性、农民的弱势性、农村的落后性决定了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这些支持包括政策、资金、技术、服务层面,但是发展特色产业更要遵循市场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因为群众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他们不仅是发展的受益者,更是发展的推动者,一切工作离开了群众的支持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纵观我市农村产业发展过程,其中不乏惨痛的教训。过去的一些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命令,群众被牵着鼻子走,处于盲从的位置,导致老百姓对产业项目不支持、不接受,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黄姜、蚕桑等产业发展都曾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过程,因此在发展产业的道路上必须要引导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启示之三:科技提质是关键。农业是面临市场、自然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因此科技创新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产业升级、助推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上河村核桃产业的成功发展正是坚持了“树木三分种,七分管”,李彩凤带领村民们把核桃树当成自己的娃来管,把核桃园当成自己的家来看。省市核桃林果专家是这里的常客,他们从核桃栽植、育苗、嫁接,到病虫害防治、防霜冻、修剪整形、高接改良、科学管理,再到采收加工等,手把手向农民群众传授实用技术,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全村的核桃建园严格实施程序化、规范化管理,村支部把核桃生产各个环节、四季管理制定了日程表和路线图,建起了全区第一个村级气象站、成立了核桃产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注册了“商河牌”商标,为下一步延长产业发展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启示之四:经营机制是保障。近年来,“菜贱伤农”“瓜贱伤农”“果贱伤农”等事件在各地频繁上演,农产品屡屡陷入暴涨与暴跌“过山车”的怪圈中。为此,上河村核桃产业发展在经营机制上做足文章,推行“基地+合作社+公司”的发展模式,在生产环节严格园林管理,禁止核桃青采,确保产品质量;在销售环节合作社抱团创业,打击客商压级压价,确保优质优价,提升竞争力;在产业链延伸上,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精深加工,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产业合作社不仅让核桃树长的好、果子结的多,而且还能买上好价钱,产品供不应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上河村正是创新了这一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