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
重庆解放后虽然处于百废待兴局面,但是一些脱险志士提出:尽快整理出大屠杀牺牲的英烈事迹,通过广泛宣传来教育人民。市里便集中了罗广斌、杨益言等一批人士专门做英烈事迹整理工作,将他们亲眼所见和整理的英烈事迹到学校、工厂广泛宣讲。罗、杨等人最早撰写的反映红岩英烈事迹的《圣洁的白花》,后改成《禁锢的世界》,后来在青年出版社的帮助下出版了《烈火中永生》一书。
厉华说,1961年《红岩》小说出版,迅速在全国引起强大反响,全社会形成了“红岩热”,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发行上千万册的书籍。1962年,为了配合《红岩》的宣传,《中国青年报》用较长时间开辟了《红岩精神赞》专栏,全国各地读者都争先在专栏发表文章,红岩精神由此开始。
《纪念馆》
厉华说,1963年,根据周总理“迁出工厂,恢复原貌,对外开放”的指示,我市临时建起了“干打垒”陈列馆,于1963年11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1965年,我市在这里建立了美蒋罪行展览馆,在“文革”期间停止展览。1978年后重新开放。1986年,邓小平亲自为“歌乐山烈士陵园管理处”题写了馆名。1988年,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馆被批准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单位。2004年,市委、市政府正式组建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
2008年10月第八届(2007-200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红岩联线荣获最佳宣传推广奖和最受观众欢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