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渣滓洞,被敌人集体屠杀的200多名难友中,能辨认的只有19人,其余的同志均被大火烧成残骸、灰烬。现场惨不忍睹。
第三天,傅伯雍等人从渣滓洞回来,路过白公馆监狱时,看到公路旁摆放着长长的两排黑漆棺木,棺木上贴着纸条,已经装殓入棺的有:东北军副军长黄显声将军,张学良将军的副官李英毅,《西北文化日报》社社长宋绮云(共产党员)及夫人徐林侠(共产党员)、小儿子宋振中(即《红岩》中“小萝卜头”)等。
第四天,傅伯雍等人来到较远的一个屠杀现场———电台岚垭。11月14日,敌人在这里枪杀了江姐(江竹筠)等29名共产党员。而11月14日当天下午,傅伯雍亲眼目睹了江姐等人从渣滓洞牢房被押出来的情景,江姐高大的形象永远留在了他的记忆中。
在一间平房的屋子中间有一个四方形的大坑。几个请来的工人跳到坑下,清除上面一层薄薄的覆土,很快呈现出平整摆放着的烈士的尸身,面目均已腐烂,好不容易依据尸体长长的黑头发,辨别出江姐和李青林。
整整一天,从尸坑中找到29具烈士遗体,连同院坝中找到的王敏遗体,一共30具,能在棺木上写上烈士姓名的仅王敏、江竹筠、李青林三人。
300口棺材装殓烈士遗体
据有关资料介绍:革命志士惨遭屠杀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中央人民政府立即指示重庆军管会:查明详情,收敛遗体,清理遗物。
《大公报》报道了人们在电台岚垭挖掘烈士遗骨的情形。“挖出的这二十九具尸体,全部腐烂了。除江竹筠和李青林两位女志士忠骸被亲属认出,其他已无法辨认。”“这二十九具志士的尸体除了每人穿一件内裤外,连衣服鞋袜都是在殉难前被特务们强迫脱掉。第二天还有人看见特务们把那西装、毛衣等物弄到磁器口摆地摊出卖……”
经过数日的清理、挖掘,在歌乐山集中营范围内,人们总共发现尸体331具。当时对杨虎城、杨拯民等人遗骸辨认非常难,根据被捕获的特务交代,在磁器口找到曾经给杨虎城补过牙的牙医辨认后才得以确定。
厉华介绍,1949年12月1日,解放军大部队抵达歌乐山后,只见尸横遍野,对大屠杀现场进行封闭。12月5日,当时军管会贴出通告,要求脱险志士及家属前去报到登记,并以他们为主对烈士遗体进行辨认。同时调集了300口棺材来装殓烈士遗体,每个烈士遗体用3丈白绸裹尸、2斤酒精消毒。刚刚解放的重庆物资极度匮乏,人们竭尽全力,却也只能用这种最简单的方式收敛烈士的遗体。厉华说,当时按照家属意愿将英烈遗体就地或运回老家安葬,杨虎城将军和黄显声将军遗体分别被运回到陕西和北京安葬。
厉华说,对牺牲在歌乐山的英烈亲属,当时重庆市政府给予了一定抚恤,同时还向烈属颁发“革命烈士证书”。像王朴烈士的妻子被安排在市政府工作,邓小平等领导多次过问王朴家属情况并接见。部分烈属被安排到企业、学校工作。在农村的烈属由政府发放大约3担谷子,开县黄楠才烈士的妻子李世芸收到3担谷子后全部还给当地政府。
万人追悼杨虎城暨殉难烈士
厉华说,1950年1月15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天重庆市各界上万人在青年路举行了“追悼杨虎城将军暨殉难烈士大会”。在青年馆大礼堂门口,用白布搭成的祭棚遮断了整整一条青年路,从路上到礼堂内放满了成千上万的人们送来的花圈和祭品;从祭棚的两壁到礼堂四周墙上挂满了祭幛和挽联!不到预定的12点,大礼堂内外已是人山人海。
刘伯承、邓小平因有公要,特提前来到大礼堂哀痛地首先祭奠。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张际春、市长陈锡联、副市长曹荻秋等以及各方代表和烈士家属参加了追悼大会。中午12点,追悼大会开始。大礼堂庄严肃穆,烈士灵前香烟缭绕,烛光摇曳。在哀曲声中,主祭人张际春等走到灵台前向烈士敬香、献花、奉水果,礼堂内外都听得到哭泣声,大会笼罩在一片悲痛的气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