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9日,罗广斌被转押到白公馆。白公馆里关押的“重犯”中有不少党的干部,思想理论水平较高。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敞开胸襟,直言无忌。既没有思想束缚,也没有空话套话,他们完全凭着对革命的忠贞,披肝沥胆地道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托付给罗广斌。
1949年12月25日,从大屠杀中侥幸脱险的罗广斌写出报告,交给党组织。
八条意见嘱托整党整风
最后一章“狱中意见”是报告的核心所在,罗广斌将烈士们生前强烈的要求、真诚的希望写成八条意见,交给党组织。胡康民据其总结成八条嘱托:
一、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严格整党整风。
八、严惩叛徒、特务。
三个个人问题决定工作态度
当这八条嘱托首次公开时,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置信:身陷囹圄的烈士们怎么会提出整党整风、路线问题、防止腐化这样深刻的党建理念?胡康民说,要理解先烈的嘱托,必须走进历史。
八条嘱托针对的是1948年的《挺进报》事件,以及在此前后的上下川东武装起义。这两件事给四川地下党组织造成沉重打击,多人被捕入狱。
《挺进报》事件的恶果其实是叛徒造成的。叛徒只有极少几个,却是位居要职的领导干部。如果不是因为这些人,地下组织也不会遭受这么大的破坏。他们的叛变是狱中同志深刻反思的最主要问题,也是最能引起后人共鸣和警醒的地方。
“从所有叛徒、烈士中加以比较,经济问题、恋爱问题、私生活,这三个个人问题处理得好坏,必然地决定了他的工作态度,和对革命的是否忠贞。”报告中的这段话一针见血,在今天看来仍值得回味再三。狱中同志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就是强烈要求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注意防止领导成员腐化。
“希望组织上能够切实研究,深入发现问题的根源。经常整党、整风,清除非无产阶级意识和作风,保持党的纯洁性。”这是许晓轩烈士的临终忠言。
这就是我们的烈士,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惦念着党的前途和命运。时至今日,这些血泪嘱托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红岩联线主任厉华研究这段历史多年,他的话发自肺腑:烈士,为壮烈之士,忠诚,乃是壮烈之士精髓所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就是因为有无数的先进分子忠诚自己的理想、忠诚自己的国家、忠诚自己的人民。
依据头发辨别出江姐和李青林
厉华说,从1949年9月6日至11月29日进行的大屠杀,11月27日最为惨烈。
据渣滓洞脱险志士傅伯雍回忆,重庆解放后,他按《大公报》登出的通知,直奔重庆临江门介中公寓的“脱险同志联络处”办理报到登记手续。
傅伯雍说,当时联络处里渣滓洞、白公馆的幸存者挤满一屋,畅谈各自脱险的经过,询问突围出狱的险情,打听还有哪些难友活着。在联络处,四面八方赶来询问烈士下落的家属络绎不绝,傅伯雍等脱险的十几个幸存者,主动出面安慰烈士家属,揭露敌人暴行,同时等待重庆军管会安排工作。
1949年12月9日,烈士遗体收殓工作开始。
第一天,傅伯雍和肖中鼎、孙重、林涛等人被安排回渣滓洞去认领烈士遗体,同行的有罗世文烈士的叔父罗沅叔先生,车耀先烈士的女儿车毅英等,另外还有十多位搬运工人,陈然、罗广斌等在狱中策反的看守杨钦典随同作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