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师:军官多为苏联回国,有一个中国团,总兵力1.1万人,在陕州地区溃败,小股部队就地开展游击战。师长李权武(中国回国)只带着极少数人回到三八线以北。流落敌后的余部于11月初与发动第一次战役的志愿军会师。
第5师:即原中国第164师,总兵力1.1万人,师长吴白龙少将(苏联回国),在盈德地区附近退入山脉,最后从山间小路辗转回到三八线以北,但部队损失过半。
第6师:即原中国第166师,总兵力1.1万人,师长方虎山少将(中国回国),约有2000多人被隔断在智异山区,后来成为在该地区开展游击战的主力,师主力抛弃重装备全速后撤,最后在咸阳地区遭到美军毁灭性打击,残部于10月4日到达永同。
第7师:创建于1950年4月,军官和士兵中基本是从中国回国,总兵力1.2万人,部分部队流落在智异山、咸阳以北山区,主力在金泉地区遭到覆灭,只有极少数官兵回到三八线以北。活动在智异山、咸阳以北山区的余部约5000人于11月初与发动第一次战役的志愿军会师。
第8师:主力遭到覆灭,只有约1000人撤回到平康。
第9师和第10师:在金泉和大田地区竭尽全力进行阻击战,以掩护主力后撤,在激烈的阻击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第12师:主力溃散后,师长指挥残部约2000人经原州、春川北上,沿途收容不少其他部队的散兵,回到三八线以北地区时约为3000人。
第13师:创建于1950年6月,军官和士兵中很多是从中国回国,总兵力0.6万人。在多富洞地区进行长达一个月的血战,几乎损失殆尽。
第15师:创建于1950年3月,军官多是从苏联和中国回国,总兵力1.1万人。在长途后撤中逐渐溃散,但师的建制尚存,在春川附近越过三八线后到达江界仅余3000人。
第105装甲师:军官和士兵基本都是从苏联回国,装备苏制T—34坦克120辆,总兵力0.6万人。作为人民军中的精锐部队,先是被调到汉城地区担负永登浦、水原地区的防御,但是遭到美第10军的沉重打击,余部北撤途中先在倭馆、金泉、大田地区,后在乌山地区连遭攻击,损失了全部坦克,只有少数士兵回到三八线以北。
至9月底,仁川登陆的美第10军和洛东江一线的第8集团军会合后,联合国军全力向三八线推进,9月29日已全线逼近三八线。此时,人民军在三八线北地区只有少量刚刚组建的新部队和一些警备部队,战斗力都很弱,已根本无力阻止联合国军的北进,朝鲜战局来了个彻底的大逆转。
麦克阿瑟的辉煌颠峰
仁川登陆在1950年朝鲜战局中的作用与影响,用什么语言来形容都不为过。使联合国军彻底摆脱了被动应战的局面,使开战以来一直所向披靡的人民军主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联合国军一举收复三八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并向三八线以北地区席卷,几乎占领整个朝鲜!仁川登陆也因此以出其不意的奇袭在世界军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仁川登陆是麦克阿瑟一手策划,并力排众议坚持实施,结果取得了巨大成功,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因此麦克阿瑟也赢得了如日中天般的声威。杜鲁门总统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都向麦克阿瑟发出了贺电。毫无疑问,仁川就是麦克阿瑟的丰碑,但是也正是这样巨大辉煌的胜利,也应了一句话:走上顶峰之后,就是下坡路!接着被胜利冲昏了头的麦克阿瑟犯下了一系列的错误:
错误之一:坚持要求第10军在元山再次实施一次两栖登陆,将美陆战第1师和第7步兵师从追击中抽调出来,10月16日从仁川登船,17日起航。但是在元山港水域,人民军布设了大量的水雷,为了扫除这些水雷,美军投入30余艘舰艇,还出动了直升飞机,整整花费了两周时间,付出了损伤10多艘扫雷舰艇和200多人死伤的代价才开辟出安全航道,当满载陆战第1师官兵的船只于10月28日开入元山港时,韩国第3师已在这里等待了十七天!(韩国军队于10月11日攻占元山)——甚至有人这么说:简直不能想象,坚持发动极富创造性的仁川登陆和愚蠢至极的元山登陆会是同一人!如果不进行元山登陆,那么陆战第1师和第7步兵师可以直接用于正面追击,这样两个战斗力极强的师将会在追击中获取更大的战果,在中国志愿军入朝之前肃清朝鲜人民军也未可知,退一步也可将第10军和第8集团军战线衔接起来,稳定巩固联合国军的战线。因为元山登陆还有一个恶果,就是使联合国军被朝鲜北部的崇山峻岭分割为两部分。而麦克阿瑟认为这些人迹罕至的高山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敌方是不可能进行军事行动的。但是志愿军正是越过这些高山向第8集团军发起了全面攻击!完全可以这么说,第8集团军在第一、第二次战役中的惨败,就是在元山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