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秘史再现

宋朝人的“饮福”:上坟祭奠后吃掉贡品

宋朝人坟祭奠后吃掉贡品

2013-11-06 17:12:42

  十月初一那天,我回老家上坟,在祖坟前面摆上一溜供品,放了一挂鞭炮,烧了一堆黄纸,磕了几个头,站起来,把供品装入后备厢,驱车而去。

  本来摆供是为了让祖宗享用,我应该把供品埋到坟地里,不应该带回去,可是现在规矩就是这样,不光我,所有上坟的人临走都会把供品带回去,以便下回重复利用,只把那些不能重复利用的东西留下来,例如花圈。古人上坟倒不把供品带走,但是他们会在坟地里把供品吃掉,深埋地下的祖宗照样尝不到一星半点儿。

  孔子的高足曾子当年被人质问过:“夫既遣而包其余,犹既食而裹其余欤?君子既食,则裹其余乎?”意思是你带着供品来祭奠祖宗,怎么祭奠完了自己大吃起来?吃不完怎么还打包?你这不是故意跟祖宗过不去吗?曾子回答说:“吾子不见大飨乎?夫大飨,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父母而宾客之,所以为哀也。”哥们儿没见过国君宴请外宾吗?宴席结束了,国君必定把没有吃完的大菜送到外宾的下榻之处,让他们继续享用,我把供品打包带走,就等于把自己当成了外宾,把祖宗当成了国君,这是在表明阴阳相隔比两国的距离还要遥远,并以此寄托自己的哀思啊!

  曾子的解释牵强到了极点,说明他是个笨蛋,如果让他的老师孔子来解释,一定靠谱得多。孔子可以这样说:人死万事空,死人根本不会吃供品,摆供只是为了表达思念,而把供品吃掉和打包则是为了避免浪费。

  我觉得宋朝人的做法非常科学。宋朝人每逢清明节和十月初一祭奠祖宗,摆的供品非常丰富,有酒有肉有果盘,祭奠完了就当场大吃大喝,他们称之为“饮福”,意思是吃了供品和喝了供酒能给活人带来福气。

  宋朝以前祭奠祖宗,惯用“三牲之首”,即猪头、羊头和牛头,这三样都是生的,祭奠以后带回家,如果天气太热,祭奠仪式又太长,中途容易臭掉。宋朝人做了改进,一边祭祀,一边“烟燔牲首”:把猪头、羊头和牛头统统烤熟,仪式结束,直接切开,分给大家饮福。

  遥想当年,宋朝人十月初一上坟,坟前摆着供桌,供桌旁边放着碳烤炉,炉火熊熊,烤着“三牲之首”,烤得坟地里阵阵香气,那场面一定十分诱人。 (中新网)

  • 相关阅读
  • 老知青忆往事:母亲和哥哥都是被红卫兵打死的

      因为研究知青史,刘小萌在原先的科研队伍里一度受到排挤,成稿的论文和书稿也迟迟不能付梓,同时,他还不能荒废本身的专业。  “我当时是副研究员,专业上有压力,评职称那会就特别忙,天天熬夜,4个月写...

    时间:11-06
  • 1967年核潜艇研究重启 任务最忙的为何是木匠

      何亮亮:1967年6月25日,有关核潜艇的秘密会议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核潜艇研制单位的三百多位厂长、所长、党委书记以及专家、技术人员等济济一堂。他们很多人是从批斗会的现场赶来的,上午九点聂荣臻...

    时间:11-06
  • 专家:今日京西斋堂话有可能是明代古方言

      斋堂位于北京门头沟区西部永定河畔,东连京城,西通大漠,古往今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京西重镇”之称;斋堂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诸多人类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人称“京西历史...

    时间:11-06
  • 74年知青反思:我们还不如狗 狗急了还能跳墙

      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以前接受的是所谓“全红”教育,指教育者(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以偏激的情感向被教育者灌输的是清一色的社会主义“尽善尽美”的思想。教育者没有把社会的落后面和阴暗面...

    时间:11-06
  • 莫言回忆与贾平凹趣事:举皮包骑自行车来接我

      “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漏掉贾平凹是不可想象的。”11月5日下午,在参加“北师大首任驻校作家暨‘从《废都》到《带灯》——贾平凹创作回顾研讨会’”时,莫言如是说。  ...

    时间:11-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