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秘史再现

彭子冈编辑的最后一本杂志

2014-12-24 10:26: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徐东

  母亲子冈为了办好刊物,让广大读者眼界更开阔而绞尽脑汁。

  上世纪50年代,在缅甸总理吴努访华的一个外交场合,彭子冈竟拿出在“大公报”当记者采访时的勇敢,看一个机会来了,径直上前当面约稿,而吴努总理也果然一口答应。后来果真写来了稿件,于是彭子冈高兴得将它登在“旅行家”杂志上。文章发表后,因无外汇支付稿酬,她又灵机一动特地选购了一套中国漆器茶具,送到缅甸驻中国大使馆,请其代转。

  感情充沛地写稿

  当主编期间,母亲自己也写稿。她于1956年写的“回到重庆”也是脍炙人口的一篇文章。文中对重庆解放前后的不同的感受写得感情充沛。时代感在她的游记中豁然显露。

  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一千支笔也难描摹出我又回到重庆时的心情。是回家的心情吗?不是,因为它并不是我的家乡;是勾起了幸福的回忆吗?不是,因为那七八年山城的生活并不愉快,毋宁说是有些悲惨。但是当飞机在重庆上空盘旋的时候,我已经收拾停当,只想当机门一打开,一脚就跨出去……”

  “从平原上来的人谁都不会习惯它的坡坡坎坎,它的湫隘,它的夏日的苦热,它的涕泗满街,它的老鼠挡道!当然在那七八年间最最苦人的是反动蒋政权的迫害、恶性通货膨胀以及敌机的侵扰……”

  “我们进城的汽车走过山洞,走过小龙坎、化龙桥,一路上都在修路。熟悉的四川话又飘进耳朵……”

  “到了上清寺的花园,我们恨不能立刻坐上那车顶浅黄、车身浅蓝的无轨电车逛街去……”

  “电气开关车门,娃娃们睁大了眼睛在纳闷。无轨电车刚上市不久,许多人还带着欣赏的心情来坐它……”

  “从前的川东师范,如今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从前的“渝舍”,如今的少年宫,它们毗连一片,又各有各的大门。川东师范从前不仅是伪教育部和其它机关,而且也是众所周知的“爱国犯”的拘留地;川东师范的防空洞有着不同的涵义,进去的人不知下落,没进去的人对它憎恨入骨……”

  “我抓紧时间用半天功夫去参观了曾家岩五十号和化龙桥红岩村两处革命纪念馆。……当我从大街进入小巷,不再需要左顾右盼的时候,当我可以昂起头来,公开地敲那两扇黑漆大门的时候,我说不清自己胸膛里充满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