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救亡歌曲虽然发生很大效果和得到广大群众的爱护,但不久又为群众所唾弃。因此,“量”与“质”的不平衡,就使很多歌曲在短期间消灭或全失效用。
《黄河》的歌词虽文雅一点,但不会伤害它的作风。它有伟大的气魄,有技巧,有热情和真实,尤其是有光明的前途,而且它直接配合现阶段的环境,指出“保卫黄河”的重要意义。它还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第一首《黄河船夫曲》,你如果静心去听,你可发现一幅图画,像几十个船夫划船,面上充满斗争的力量。歌曲有两种情绪是值得注意的:开首的紧张情绪,是船夫们渡黄河时和波涛挣扎的情形,他们唱“划哟,冲上前!”,“乌云哪,遮满天!”,“浪花哪,打进船!”,“伙伴哪,睁开眼!舵手哪,把住腕!……拼命哪,莫胆寒!”,“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最后一段是比较轻松一点。在他们没有渡过河以前,他们充满愉快与光明。经过他们一阵大笑以后,情绪已达到安慰和安心的境地,气也可以喘一喘了!
《黄河颂》,是用颂歌的方法写的,颂歌大多带有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首朗诵歌曲,我用三弦作伴奏,歌词的内容全由三弦表达出,不是大鼓的伴奏方法,也不是普通的京调伴奏方法。欧洲有一种歌词与伴奏独立的歌曲,由曲作者沃尔夫的提倡而完成。但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而表达歌词的内容,又可独立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尝试。三弦的调子里,除了黄河的波浪澎湃声外,还有两个调蕴藏着:一个是《满江红》,另一个是《义勇军进行曲》。但只有一点,而没用全曲(这是由于曲调组织的关系)。
《黄水谣》,是齐唱的民谣式歌曲。音调比较简单,带痛苦和呻吟的表情。但与普通民谣一般只表达颓废不同,《黄水谣》里面还充满着希望和奋斗!
《河边对口曲》,是用民歌形式(用山西音调)写的,最后三段二部合唱是用甲乙的主调配合起来的。三弦和二胡代表甲乙的对唱和合唱。还有,过门是比较轻松有趣的。唱的人宜用动作去帮助歌曲的传达,更觉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