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秘史再现

冼星海:六天六夜写出《黄河大合唱》

2015-12-16 16:19:50 来源:文汇报

4月13日,即将返回前线的演剧三队和鲁艺音乐系师生试演《黄河大合唱》,虽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20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由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以造成效果……但到场的一千多位观众无不听得热血沸腾。5月11日,“鲁艺”在中央党校大礼堂举行周年纪念音乐会,正式公演《黄河大合唱》。毛泽东、刘少奇等党中央领导都到现场观看。合唱团一百余人,伴有乐队,冼星海亲自指挥,光未然亲自朗诵。冼星海在当天日记中记载了演出的盛况:“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会。里面有几首非常感动人的曲:《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黄水谣》。当我们唱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不忘记今天晚上的情形。我是很严格地、热情地去指挥歌唱队。”

《黄河大合唱》很快从延安传向全国各地,毛泽东特意单独接见了冼星海,送给他一支派克钢笔和一瓶派克墨水,勉励他说:“希望你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周恩来则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1940年5月,延安第一部电影《延安与八路军》摄制完成,党中央派袁牧之携胶片赴莫斯科完成后期制作。冼星海也被指派一同前往,他的任务是负责影片的作曲配乐及配合后期制作。1941年春天,在莫斯科,冼星海终于有时间和精力完成了对1939年《黄河大合唱》简谱手稿的整理、加工和修订。这个版本是为高水平的专业合唱团与大型管弦乐团写作的,一些和弦结构和应用、声部组合或织体写法均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运用了多种复杂的艺术表现手段。《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响遍了全国,并被推上国际舞台,在苏联,在美国,成为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斗檄文和喧天鼙鼓。

1941年6月,电影《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已接近尾声,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取道蒙古回国被阻,于颠沛流离中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他的病情日趋严重,经李立三相助,1945年5月冼星海被送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抢救。10月30日,年仅40岁的音乐家画上了生命休止符。

旧文新读 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

《黄河》的创作,虽然是在一个物质条件很缺乏的延安产生,但它已经创立了现阶段新型的救亡歌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