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两个知识分子的致命弱点

2010-06-04 10:55:48

来源:大众书评网

  精神自由与片面的深刻

  在《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中,作者区分了自由主义者的胡适与一生追求自由的鲁迅的区别。(本书33页)但是,作者最大的一个缺陷是,没有理清政治哲学和法律范畴内权利意义上的自由,与形而上的精神自由的区别。自由一词,在鲁迅那里,是一个一直没有理清且混为一谈的问题。众所周知,形而上层面的精神哲学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比如,东方的老庄、墨子、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至今仍然能够被人们所重视。鲁迅的很多思想,由于是形而上的、纯粹的哲学思维,因此能够不随时间的流逝而影响其思想的锋芒,并得到今天的读者和研究者的认可。鲁迅的“自由”,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这种意义上的自由,更适合于形而上的思考与文学的表达,而不能作为现实政治与社会中的权利诉求——后者更多属于形而下层面。换言之,尽管鲁迅也在伸张权利上的自由,如言论自由等等,但是,鲁迅显然不懂,个体权利得到保障所需要政治和社会条件,以及使用自由时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而这些方面,恰恰是深受美国文明浸润极深的胡适所擅长的。

  鲁迅所崇奉的精神自由作为一种个人内心的体验和追求,可以作为个人直觉经验的表达或学术上的建树,以及对于彼岸世界的神往,类似宗教哲学中的某些观念。但是,它与现实的社会改造,制度建设有很大差距。因为一旦涉及现实层面的实际操作,由于社会的高度组织化的网际关系,就会比纯粹书斋式的精神体验和知识判断复杂得多。歌德在《浮士德》中的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的金树常青!”在很大层面上,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改良,社会、文化(所谓国民性)、经济等方面有一种相互促动和相互作用。

  孙郁先生曾云,鲁迅具有极其强烈的痛感。正是这罕见的痛感,引起了我的深刻共鸣。我认为,正是这种痛感,使鲁迅从内心激发出最强大的力量,以及最为激烈的方式,与外部世界的压迫对抗,这压迫不仅包括政治,还有社会的、文化的。因此,在鲁迅这里,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紧张的,甚至是对立的。其思想源头很可能来自尼采。在我看来,鲁迅与外部世界的紧张对抗,是其“仇恨政治学”(朱大可云)和怨恨伦理学的抗力来源。换言之,他的痛感激发了他对外部世界反抗的力量。在使用这些力量时,鲁迅树立了太多的假想敌,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举起了投枪。

  因此,鲁迅的长处与短处紧密相连,难以割舍。他罕见的痛感使他对于个体在组织化的社会结构里,在专制统治下的政治压迫,在其独特的生命体验中,以文学的思索和形而上的思考呈现出瑰丽而灿烂的色彩,《野草》就是其作品中深具魅力的杰作。而其小说《阿Q正传》等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也能在情感上引发我们类似的体验。但是,鲁迅所谓“国民劣根性”并非仅仅存在于中国人身上,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对鲁迅而言,他的痛感造就了他的文学成就,但是,这把双刃剑同时又伤害了他自己,使他的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过于紧张。

  “先验性的通澈”与晚年的倒退

  本书的另一不足,就是没有对于鲁迅“片面的深刻”与胡适“先验性的通澈”作出回应和解释。而这一点,是对比两人时不应忽视的问题。我认为,鲁迅的深刻,更多体现在形而上的思考层面而不是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层面。而胡适被一些人(如唐德刚)所诟病的“浅显”,更是对胡适不同情之理解。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最基本的态度是把他放到历史的情境中进行观察。在我看来,胡适是一种“经验变先验性的通澈”。他的老师杜威提倡的是实验主义,这一点也为胡适所继承。胡适早年一直在中国,对于中国社会的弊病有着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这一点,胡鲁二人大抵相同。美国留学以及后来做驻美大使的经历,又使得他对于美国的民主制度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悟,胡适对于自由、民主、宪政的认识是从陌生到熟悉,由经验而先验,由切身体会(尤其是在亲身经历了美国与苏联的差异之后)到学理认同。

  • 相关阅读
  • 中国式的爱情

      爱与美永恒存在,并不因为战乱与恶人的阻隔减少半分,也只有在不断追求爱与美的过程中,人的灵魂才能获得永生。  单从书名来看,《此情可待》明显是一部讲述古典爱情的传统小说。很难想见,对于新新人类来说,...

    时间:06-04
  • 创业之道,背水一战

      创业者是什么样的人?大前研一认为应该是“那些拥有自我价值观,自主自觉地向前看的人。”  无论每次买多少本书,付款前我其实已经把每一本都浏览过了。那为什么还要买它们呢?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和价...

    时间:06-04
  • “中国式清官”仇和

      在这社会,清官政治、强人政治从来是靠不住的,只有民主与法治才能保证长效、可持续发展。  近代以降,史官逐渐被记者所代替,很多新闻人主观上并无这样的自觉,客观上却以自己的笔记录了亲历亲闻的历史。记者...

    时间:06-04
  • 《今天》惦念昨天

      昨天不是因为它被承认而有意义,恰恰是因为它本身含藏丰厚而有意义。  1978年,《今天》杂志诞生。我不确知时隔三十年,我们是否清晰《今天》的意义。在当下缅怀抑或悼念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氛围的情绪下,很有...

    时间:06-04
  • 理想主义的趋势

      世人谓我尖锐,许多人以为我的尖刀是戳向他人,戳向我的敌人,但其实,同时也戳向自己,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  上了一学期日本文学,想想,必须给学生放一部片子:《华之乱》。片子很长,时间少,为了放它,...

    时间:06-04
  • 一部有关遮蔽的故事

      “三寸金莲”,一个听似无比美妙的词,然而封建时代的妇女却受尽其害,也因此,缠足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一大陋习。  对于21世纪的年轻读者来说,“缠足”是一个久远而陌生的故事。对于历史学...

    时间:06-04
  • “失落童年”的产物

      在一个人的孩提时代,总有那么一个时刻:大门敞开了,前途随之踏进了门槛。  当《布赖顿棒糖》出版的时候,格雷厄姆·格林的好友、作家伊夫林·沃评这样论说,本书“所刻画的彻底堕落的年轻人...

    时间:06-04
  • 揭秘雷曼破产之因

      对于很多人来说,雷曼兄弟并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归属,他们分享雷曼的光荣,雷曼寄托了他们的梦想,在别了雷曼兄弟后,那些光荣和梦想又何去何从?  2008年的世界头等大事便是次贷危机引发的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

    时间:06-04
  • 小官阶,大制度

      一本给一般读者的关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阶与政治制度演化的普及性读本。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阎步克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官阶制度的研究,可...

    时间:06-04
  • 将军性格与战争的关系

      违背战争的规律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缺失战争需要的性格是军队的缺陷,我们决不希望当战争打响之时,当将士血洒疆场,才去做早就应该做好的工作。  美国人斯坦利·赫什森所著的《一个军人的一生·...

    时间:06-0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