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胡适的晚年偏离了自由主义者的行动路径,从他与吴国桢的争执,以及三番五次要辞去《自由中国》发行人,以及雷震事件上的态度,胡适显示出了老年人的暮气和偏离自由主义原则的妥协和软弱。这可能与胡适的个性,以及他从小受到的“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教育相关。胡适从来不是一个斗士,也缺乏长期与权力直面抗争的勇气,以及与权力彻底的决裂性。蒋介石当面询问“你就是刘文典”,像刘文典当即回应“你就是蒋介石”,因此被蒋下令抓起来,这种行为在胡适那里是难以做出的。
另外,在胡鲁的研究方面,如果能够运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方法,从两人早年的生活,以及性格方面入手,对胡鲁进行分析,或许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两人从小都没有父亲,婚姻都是遵从母命而维持旧式婚姻等等。而类似的童年,却造就了两人性格等诸多方面如此大的分歧,其中的原因何在?或许,心理学的解释能给我们以启发。(作者:张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