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与书难舍难分的那段情怀

2010-06-04 11:01:16

来源: 大众书评网

  与住宅里的其他任何一间房相比,最见主人性情的应属书房。正如药柜里面的藏品会以神奇的精确说明某人的平生经历,主人所读的书会显示他们的兴趣品位、个人偏好,不亚于一份心理小传。历史学家罗斯说:“知其所读之书即可知其人。丘吉尔之藏书大可见其人品。”

  是故本书专述可透露主人性情的书房,显示了书卷盈室的书房如何听从创造它的主人去激怒人取悦人,去迷惑人引诱人。《坐拥书城》记述的就是这类读书人。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嗜书如命,所筑的书房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他们形容自己为书着魔,为书痴迷,一门心思要买更多书,为书寻找更多场地。书是他们生活的中心,书确定了他们的兴趣、职业、价值观。而到处是书的家则确定了他们的为人。其实对于事事以书为先的人,用作闲览的房间,还有放置藏书的种种巧思,都能让任何房间变成书房。我们采访过的诸位人士,毫无例外都提到小时候开始就爱书,就受到书香熏染,都说起领到第一张图书馆借书卡的兴奋之情,还有在邻近的图书馆里度过的时光。很多人都回忆说他们父母和祖父母的家到处是书,长辈还朗读书籍给他们听。有一位还珍藏着儿时读书用的小摇椅,另一位回忆起小时候和母亲出去旅游时,拿大人给的零花钱“去买书。”他们告诉我们如何存放书籍,如何把书籍从故宅搬往新居,如何营建或聚集他们的“书墙”,一朝藏书要分享或散尽时该如何做,还有如何让新书与旧籍融为一体。

  有些受访人是严肃的收藏家,努力去搜求早期的古登堡《圣经》,真皮装订的古书,还有第一对开本的莎士比亚剧作集。作家罗伯逊·戴维斯和大部分收藏家一样,藏书多于所需。他说:“我们看重书籍的装帧之美,我们看重书籍的收藏传承。我觉得,世人不应该因为我们爱让自己的主人公衣着得体就瞧不起我们。”还有些藏书家是为了乐趣而藏书,并没什么特别的缘故。戴维斯把自己也算入这派人物,“藏书家爱书不仅是他可读到什么内容,尽管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他收藏一本书也是因为此书的外观,对此书的感觉,甚至是此书的气味。他与书的雅事是一种轻松愉快、陶冶身心的激情。”

  还有一些收藏家只是为了读书而藏书。他们聚书是要读书,然后藏好,认为它们是会继续散发内在的艺术魅力的珍宝。我们大多人可归入此类。我们收藏小时候读过的书是因为对它们有感情,想传给自己的孩子。我们长大后,收藏给成年人看的书籍,收藏我们喜欢和崇拜、希望重读的书籍。我们工作了,会添加与工作有关的书。我们结婚离婚,我们成家立业,我们韶华渐逝,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始终与我们的书不离不弃。《时代》杂志前主编亨利·格朗沃德与路易丝·梅尔哈多结婚后,双方就为各自的藏书划分了界线。路易丝说:“要把亨利的书和我的书合在一起,就像要两支大军会师一样。”

  人们不停地为书营造一个家,是因为书让人有家的感觉。书卷盈室的房间是滋润性灵、舒心怡神之地,也可让人暂别喧嚣俗务,可品茗,可高谈,可思考,可读书,可追忆往事,亦可养气益智。书中描述的以下几处地方都证明上述说法确有道理:一个位于四面空旷的阁楼上的单间工作室,四壁皆书,主人称藏书是房子的心脏;一幢显赫古老的宅第,全屋用棕色石头建成,阶梯上摆满书,还蔓延到每层地板。书中的人物所述,无论是学者还是家庭主妇,作家还是商人,也说明了以上有关书房的观点是正确的。所有读书人都有一个同样的感受——他们的藏书表达了他们对家的感觉。或许下面这个惨痛的事例能说明这点。1990年,加州的奥克兰市和伯克利市发生大火,建筑师库迈尔斯基为客户在劫后余烬中设计房子。

  在重建室内装饰时,库迈尔斯基坚持要设计几个书柜,这样可带来温暖安稳的感觉。客户同意了,接着似乎突然想起了一件伤心事——“可是我一本书都没有了。”

  • 相关阅读
  • 中国式的爱情

      爱与美永恒存在,并不因为战乱与恶人的阻隔减少半分,也只有在不断追求爱与美的过程中,人的灵魂才能获得永生。  单从书名来看,《此情可待》明显是一部讲述古典爱情的传统小说。很难想见,对于新新人类来说,...

    时间:06-04
  • 创业之道,背水一战

      创业者是什么样的人?大前研一认为应该是“那些拥有自我价值观,自主自觉地向前看的人。”  无论每次买多少本书,付款前我其实已经把每一本都浏览过了。那为什么还要买它们呢?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和价...

    时间:06-04
  • “中国式清官”仇和

      在这社会,清官政治、强人政治从来是靠不住的,只有民主与法治才能保证长效、可持续发展。  近代以降,史官逐渐被记者所代替,很多新闻人主观上并无这样的自觉,客观上却以自己的笔记录了亲历亲闻的历史。记者...

    时间:06-04
  • 《今天》惦念昨天

      昨天不是因为它被承认而有意义,恰恰是因为它本身含藏丰厚而有意义。  1978年,《今天》杂志诞生。我不确知时隔三十年,我们是否清晰《今天》的意义。在当下缅怀抑或悼念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氛围的情绪下,很有...

    时间:06-04
  • 理想主义的趋势

      世人谓我尖锐,许多人以为我的尖刀是戳向他人,戳向我的敌人,但其实,同时也戳向自己,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  上了一学期日本文学,想想,必须给学生放一部片子:《华之乱》。片子很长,时间少,为了放它,...

    时间:06-04
  • 一部有关遮蔽的故事

      “三寸金莲”,一个听似无比美妙的词,然而封建时代的妇女却受尽其害,也因此,缠足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一大陋习。  对于21世纪的年轻读者来说,“缠足”是一个久远而陌生的故事。对于历史学...

    时间:06-04
  • “失落童年”的产物

      在一个人的孩提时代,总有那么一个时刻:大门敞开了,前途随之踏进了门槛。  当《布赖顿棒糖》出版的时候,格雷厄姆·格林的好友、作家伊夫林·沃评这样论说,本书“所刻画的彻底堕落的年轻人...

    时间:06-04
  • 揭秘雷曼破产之因

      对于很多人来说,雷曼兄弟并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归属,他们分享雷曼的光荣,雷曼寄托了他们的梦想,在别了雷曼兄弟后,那些光荣和梦想又何去何从?  2008年的世界头等大事便是次贷危机引发的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

    时间:06-04
  • 小官阶,大制度

      一本给一般读者的关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阶与政治制度演化的普及性读本。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阎步克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官阶制度的研究,可...

    时间:06-04
  • 将军性格与战争的关系

      违背战争的规律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缺失战争需要的性格是军队的缺陷,我们决不希望当战争打响之时,当将士血洒疆场,才去做早就应该做好的工作。  美国人斯坦利·赫什森所著的《一个军人的一生·...

    时间:06-0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