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今日世界的匮乏,但安全感的获得,必须自己去寻找和获得:比如,真实的人和人关系;比如,慢下来的、丰满沉甸的生命。
尽管在别人看来,戴锦华的生命有着旋风般的速率,但对她自己说来,那是慢下来的内心节奏。是在那一场大病之后,戴锦华开始用更朴素的态度生活。
“结核病以后,开始对自己没有那么高的期许,不再野心勃勃,开始理解懂得生命的单纯。濒临死亡,才懂得放自己一马,用更朴素的态度生活。”
“1987年,我几乎死了。”戴锦华笑称。她没想到自己得了“传说”中的“肺结核”,一度成了此病的“专家”。
如今,戴锦华仍能侃侃而谈:患病那年,全国有几十万人治而不愈的结核病病人——因为病程太长,治疗费昂贵,更有人感染的是原发耐药菌——当 全世界宣布战胜了结核病时,不再有新药的开发,“而一旦染上原发耐药菌,你的命运便仍如十九世纪:等着结核菌吃光你的肺,或肺主动脉破裂而死。”她告知,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多数都曾在不知情中感染过肺结核而自愈。因为结核菌的生命极长且顽强。一口带菌的痰,足以令细菌在空中飘数十年。
戴锦华在结核病院住了8个月,发现时已是“三期肺痨”,“胸片看上去极恐怖,满视野的结核病灶。两个巨大空洞,一个4cm×7cm,一个 6cm×8cm。但我是个幸运儿,空洞都不是靠近主动脉。”医生认为,戴锦华从患病到全面发作已有4年的时间,但她完全没有意识到。
或许是年轻时自我期许太高,“那个时代长大的孩子皮实也坚强”,进结核病院时,按照检查数据,戴锦华是该被抬进去的,“但我是自己走进去的。”
戴锦华在38.4℃的体温下,毫无察觉地耐受了3年,直到会突然眼前发黑,站立不住。她曾蹲坐在路边,看着人们的脚从眼前匆匆走过,感到极端无助,“可我依然没去医院,认为不过是累。”严重的持续咳嗽,才最终被朋友拽去就医。
27岁,戴锦华因重度肺结核引起多脏器衰竭,心脏不堪重负,且没有手术机会,在医生看来已是濒死。“服的药都是20世纪50年代、副作用极 强的抗痨药,如果无效,只有死路一条。”她又狡黠一笑说起了自己的幸运,“得自父母的遗传,自愈能力强”,入院3个月不退烧,医生已绝望。
戴锦华断定自己感染的是原发耐药菌,并开始计划自己生命最后的时间。一旦获得证实,她想即刻离院,以自己的方式度过最后的时间。但到3个月 的第一次复查时,胸片显示,病灶明显开始钙化,巨大的空洞呈现闭合趋势,她是所有的病友中恢复最快的。她饱含情感地回忆着,医院走廊里传来高跟鞋踏出的清 脆足音,主治医生几乎是冲进戴锦华的病房,举着胸片喊:“奇迹,简直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