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李锦富亦告诉记者,“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施工单位,对工程都非常谨慎,新区所有的给水、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都是进过论证规划的,不会盲目去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延安机场的迁建工程,据报道,延安机场迁建工程位于南泥湾,计划2013年建成,试验段则于2009年8月份开工。然而,该工程至今只建设了占地312亩的试验段,并没有全面动工。作为母公司的西部机场集团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以上迁建工程因为黄土沉降问题,这几年一直在做试验段的观察,没法全面开工。
不过,李锦刚告诉记者,延安机场的迁建工程迟迟未动工,黄土沉降并不是主要原因,机场为军民两用,迁建要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共同审批,办这个手续花了很长时间,而且资金投入也是问题。
对此,记者亦前往延安市发改委,并致电迁建办,截至目前均未得到正面回复。
如何避免新区沦为空城
事实上,从卫星地图上看,延安城区被清凉山、凤凰山和宝塔山包围,被延河和南川河分割,地处三山两河之间,城市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只能在山与河的夹缝中寻求出路。
延安市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住人口达50多万人,如此高的人口密度,让城市显得更为拥挤。
考虑到城市今后发展的空间问题,市区已经没有可供建设的用地,延安最终提出“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发展战略。
而现实的需求在于,延安市区现在有10万人住在山上,无法供水、供气、供暖,经过暴雨后,95%的房屋都成了危房,李锦刚告诉记者,今后市政府要搬迁山体上面的居民,他们一部分将会安置到新区。
然而,延安新区未来是否能够形成人口聚集所需的足够的产业支撑,而不是沦为空城,成为当地面临的现实难题。对此,延安新区管委会信心十足,李锦刚表示,城市化进程是未来趋势,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按照此考量,到2020~2030年,延安市的人口将达265万~270万人,比目前的220万人增加60多万人,这些人将来都会从农村涌向城市,而至少有一般人将在市区生活。
对此,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永秀表示,延安新区若规划建设好或将成为山地城市建设的范例,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后期产业的配套。此外,新区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可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切忌盲目贪大贪快。
专家观点
延安是否有必要建新城?
易鹏 (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
延安造城真实凸显了当前中国城市新区建设的逻辑,要客观全面地去评判,既不能认为新区万能,也不能认为新区就是“新祸害”。
中国的新区,曾经是改革开放后重要的亮点之一。深圳、浦东新区、滨海新区都为提振中国经济、培育出三大城市群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分税制后,地方政府对新区的建设已经从之前的产业高地转变成土地财政变现的工具。主要的原因在于分税制后,中央财政收入比例增高,地方财政比例下降,而且地方的事权不断增加。同时,在GDP和城市基础设施、民生投入的区域竞争中,地方政府已经不能从分税制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总收入中去实现上述事务的收支平衡。于是,在土地财政的刺激下,地方政府必然会选择通过建设新区的方式来募集资金。当然,新区建设过程中,必定也会赋予一定的产业承载、人口集聚的功能,也会通过制造业、服务业来解决就业和增加税收。因此,这就不难解释当前中国新区数量风起云涌的现实。
据有关机构最近调查的12个省、地级以上城市共156个,其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145个,占92.9%。12个省会城市全部提出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了55个新城新区。在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地级城市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4%,共规划建设了200个新城新区,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在这12个省的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6%。大多数城市已经将新城新区建设付诸行动,并非仅仅存在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