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职场人群心理问题,专家提出—— 多与朋友交流 培养兴趣爱好
2013年1月的一个下午,西安市碑林区心理健康中心迎来两名特殊的访客,一名医生,一名狱警,他们平时从事的工作性质有相当的交集——心理咨询及精神治疗。
特殊行业的心理压力
何医生,延安某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从业20年,与无数“心理出了问题”的患者打过交道,坦陈常年从事精神科治疗,自己不得不经常保持高度紧张,抽空来此一方面是学习交流心理咨询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使自己的心理也放松一下。
国内心理学访问学者、碑林区心理健康中心主任贺连津为何医生做了一次催眠体验,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在催眠椅上闭目小憩了10分钟后,何医生站起来舒缓了一下筋骨,表示“真的很不错,在医疗中可以借鉴”。
据何医生的临床观察,现在到医院精神科治疗的人群中有很多是年轻的上班族,其中尤以城市高端行业白领居多,他们的临床表现为抑郁、焦虑、情绪低落,严重的出现狂躁和精神疾病,需药物控制。
何医生认为,许多精神疾病的初期诱因都是一些常见心理障碍,由于工作压力、疏忽大意或缺乏支持,患者症状不断加重,最后不得不来医院治疗。
“我希望能将心理干预的方法在临床上做出尝试,比如说对轻度患者做一些心理治疗,争取他的家庭支持和周边环境支持,注意后期恢复。”何医生说,轻度的症状如果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避免心理问题发展为“病情”。
狱警王警官由于其工作性质,同样时常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王警官在监狱从事“面对服刑人员的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他说,目前监狱系统一般都配备为服刑人员心理咨询的民警,他们的心理压力也很大,有必要不定期做一些自我调适和交流学习,舒缓心理压力的同时提高业务水平。
远离家乡 渴望亲情
对职场人群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适方法,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郑敏提供了两个案例,并作出“利用假期,采取措施妥善调整的建议”。
李佳,女,27岁,高新区某公司行政主管,2012年大年初二晚9点电话预约要求进行心理辅导。
其自述家在江西一个小城镇,四年前从西安某高校毕业后留在西安打拼。由于家境不好,李佳一个人在西安承担着工作和生活上的一切压力,四年里只回过一次家,把路费和节省的钱寄给家里补贴。
过年想着出去玩玩放松放松,会忘掉一些烦恼,然而李佳玩的时候始终无法高兴起来,想到一个人在异乡,也没有亲人在身边,过完年还要面对那些苦恼的人和事,感觉孤单无助,一个人越想越难过,想找个心理老师谈一谈,希望帮助自己疏散一下情绪,调整一下状态。
郑敏说,像李佳这样在城市辛苦赚钱的人为数不少,大学四年回家两次,工作四年回过一次,8年才回过三次家。
“对于一个19岁就离开家乡和亲人的女孩来讲,她已足够坚强和独立。不是她不想回家,而是出于对家人的爱,她独自承受着一切困难和压力,她是一个善良而又懂得担当责任的人。”郑敏说,她就是需要有人能理解她,给予她安慰和肯定。
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情感的渴望得到心理老师的理解与安慰后,李佳心情慢慢稳定下来。在咨询老师的引导下,李佳对工作上的一些问题也渐渐有了新的思路和启发,经过几次深度交流,她对工作生活重新恢复了信心和希望。
事业成功却迷失了方向
程浩,男36岁,私企总经理。2012年大年初五要求找心理老师谈一谈。接近晚八点半,程浩来到咨询室,身上似乎还有些酒味,但整体装束很讲究,带着眼镜,很有礼貌地和咨询老师握手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