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亲眼中没有优点的孩子,他是如何感知自己、感知他人的呢?亲子关系就像跷跷板,父母一方过于强大,孩子只能处于劣势地位,他的生命能量在压抑下不断地消耗,却没有任何补充。
父母担心的只是自己的面子
王奇一米八的个头,瘦削得让人心疼。原本应该上高三的他,因为旷课太多休学两年,现在还是高一。他脸色灰蒙蒙的,没有丝毫朝气。他无奈而又无所谓地坐在我的对面,眼睛始终看着地面,做出一副“任你怎么说,我自岿然不动”的姿态。
“小伙子,你今天来是父母安排的还是自己要求的?”
“我从来没有任何要求,他们说什么都行。”
“你真随和。”
“这不叫随和,这是任人宰割。我就像个寄生虫,厚着脸皮得过且过。我的存在使他们的人生不完美了,他们一直在寻找体面的理由把我扫地出门……”王奇好像很清楚自己的处境,虽然刘子蝉告诉我,她对儿子身世的怀疑从未在儿子面前暴露过,而事实上,孩子是极为敏感的。
“如果他们不爱你,为什么百忙之中还为你安排咨询?作为父母,他们内心还是希望你找到生活的价值和乐趣。”
王奇显然有点惊讶,看得出他在纠结是否和我继续交流。我没有急于说话,看到他用衣服紧紧裹住自己,我递给他一个披肩,示意他盖在膝盖上。王奇告诉我,父母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因为羞于让别人知道家里有个不争气的儿子,他们让王奇在一所偏僻的学校寄宿,却说是为了安全考虑,因为生意场上得罪了不少人。
“多年来,我将他们所有的言行联系在一起,终于明白了,他们真正担心的不是我的安全,而是他们自己的面子。大家不会信任一个连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的人,不会相信一个不爱自己孩子的人,所以,他们就算觉得我是一个绊脚石,也会在表面上做得滴水不漏。”王奇说这些话时不假思索,我知道这些念头在他的脑海中反复出现过很多次,并已固化为他解读父母一切行为的前提和假设。
是什么让王奇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沟通不畅让孩子产生了误解,还是孩子揣摩到了父母的真正意图,抑或是父母自然流露的态度让孩子把问题转移到自己身上?此时的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王奇的自我价值感很低,母亲所罗列的问题行为很可能与此有关。
在成长过程中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通常会通过各种方式寻求以下目标:
一是注意。孩子会做出积极或消极的事来赢得关注。如果父母和老师只给予消极关注,即在孩子做错事时批评,做出积极努力时却不及时回应,这无疑给孩子造成一个错觉,认为只有做错事才会被关注。
二是权力。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往往要寻找权力感。有的孩子因为犯错误经常被父母斥责,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摔砸家中的物品。这个时候父母可能因为担心触怒孩子,态度会变得缓和一些,孩子就会误以为自己镇住了父母。父母态度的转变强化了孩子的暴力倾向,他找到了获得权力的方法以及使用权力的时机。
三是报复。让父母痛苦,比如学业上的失败、沉溺网络等等,父母越束手无策,他们越觉得达到了目的。
四是回避。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回避与人进行情感的连接,以避免新的伤害,结果导致沟通能力的退化。
孩子成了夫妻较量的靶子
在与王奇的交流中,我对他的家庭模式有了一些把握。父亲王一事业成功、目空一切,看不惯王奇的言行时常说:“自古虎父无犬子,咱家邪了,我怎么会有这个儿子?”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刘子蝉就会竭力声明孩子的坏习惯与自己无关。
得知我要邀请王一加入咨询,刘子蝉的表情又惊又喜。她告诉我王一很固执,坚信他自己不但不需要心理咨询,而且可以做别人的导师。但刘子蝉心里也很清楚,如果王一不改变,家里的气氛是不会好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