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出身贫寒,家中有8个兄弟姐妹。他出生的时候,一个出家人告诉他母亲,未来小儿子最有出息,父母能跟着享受荣华富贵。没有文化的母亲认定这是仙人点化,给小儿子起名“王一”,意思是希望他永远第一。在生活中,母亲对王一的照顾无微不至。他们全家睡通铺,夏天蚊子多的时候,母亲就在中间挂起一个蚊帐,只让王一进去睡觉。每天吃饭,只有王一吃好之后才允许其他孩子吃。她还无比信任王一,用“成大器的人就是不一样”来解释儿子的一切行为。在父母的眼中,家族的兴衰就系于王一身上,王一的骨子里也充满了霸气。他如愿考上重点大学,娶了家世不错的刘子蝉,也成就了一番事业。
王一在恋爱时曾和刘子蝉开玩笑,“如果将来孩子随了你,学习不好,再娇里娇气就麻烦了。”这句话成了刘子蝉心中的魔咒,她期盼孩子像老公一样聪明,像自己一样高贵。
王一要求王奇从小一定要强势,成为小朋友的领袖。每次王奇被小朋友打哭,回家之后王一不但不安慰,反而要狠狠揍他。王奇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王一就会讥讽:“我当年一边玩一边学始终是全班第一,你学习为什么这样费劲?到底随了谁?”每次刘子蝉都像被马蜂蜇了,马上责问王奇:“我们家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挺胸昂头,你咋就这样胆小怕事?”王奇就这样成了夫妻间内心较量的靶子。
的确,王一成长的经历再一次印证了“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性格也更为开朗,求知欲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而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其实是随机抽取的。
王一的父母认同了“仙人”的点拨,坚信王一肯定能成大器,这种掩饰不住的热情通过眼神、笑容、音调滋养着王一,激励他更加努力,而优异的成绩再次强化了他的自信心,他被积极期待塑造成了“虎子”。在陪伴儿子的成长过程中,王一本来希望用自己的成功鞭策孩子,却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王奇永远摆脱不了父亲的光环,他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在父母的眼中都是没有价值的。
安全感是家庭结构的支柱
王一的悟性很高。在阅读了我推荐的几本教育书籍之后,他主动与刘子蝉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当我将王奇自我价值感低的原因分析给他们时,夫妻俩都为自己给儿子造成的伤害而难过,刘子蝉甚至痛哭失声。
我建议,由咨询师、父母成立一个帮助孩子找回自信的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孩子面临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夫妻回家实施,周末过来分享,巩固取得的成果,然后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针对这对夫妻争强好胜的特点,我设立了竞争机制,看谁支持孩子成长的方案更积极、更有效。每次交流中,两人都争着说孩子本周的进步,他们的交流越来越正向了。
王奇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接受咨询的第三天,他回到学校。之后的几周中,他不到学校的天数逐渐减少,第四周终于做到了全勤。每个周末过来,他都比较主动地与我讨论学校的事情,人也变得阳光多了。
一个月过去后,王一夫妻惊喜地发现,当他们用平等、关怀的目光看待孩子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孩子开始在慢慢地自我改善。
表面上,这个咨询的目标是帮助王奇建立家庭安全感,敢于将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而在实际的咨询中,我对王一和刘子蝉的咨询占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刘子蝉认为婚姻关系的重塑过程,恰恰是帮助孩子营造和谐家庭气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