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史海烟云

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抗日第七后方医院

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抗日第七后方医院

2015-05-11 08:42:36


  抗战进入最惨烈时期,前方要求伤员轻伤不下火线,采取就地治疗,只有重伤员才转送后方医院。而转院谈何容易,战火纷飞,枪林弹雨,交通不便,有些重伤员在转运途中就牺牲了。伤员最多时,也曾把一部分转到丹凤总监部兵站医院和商县第二后方医院。据亲历那段岁月的老者讲述,那段日子刻骨铭心,前线战士浴血奋战,誓死阻止日寇西进;后方军民齐心协力,抬担架,运军需,同样奋不顾身。
  1945年8月,日军宣布投降,抗日第七后方医院撤走,商南高中迁入。医院在商南历时7年,救治伤病员不计其数,带动商南人民英勇抗战,配合前线部队,合力阻击日寇西进,终使其止步河南磨牛湾,未能入陕。抗日第七后方医院功不可没,商南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不朽的贡献。
  抗日第七后方医院在商南的意义还在于,为商南培养了一大批医务人才,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推动了社会文明。
  抗日第七后方医院在商南期间,主要任务是救治前线送来的伤病员,但也十分关心当地群众。医院曾在东岗关帝庙设有对外门诊部,给群众治病,每天就医的群众多达几十人,遇到难产的产妇也免费给予接生。商南过去很落后,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还没有西医,老百姓得病仅靠土单方、中草药治疗。医院迁来,让本地人大开了眼界,从此知道了西医西药,知道了治伤看病的机关叫医院,诊治病人的人叫医生。医院减员严重时,曾就地招人培训医生,最多的一次达20多人,如本地的殷书田、程锦藩、余克智、杨志新、阎华杰、邱庆芳、赵希龙、刘鹏飞、田永健和河南的杨全峰、李祥甫等都参加过培训学习,使商南的医疗卫生开天辟地往前迈进了一大步。医院在商南还防止过一次大的瘟疫。1940年,县内流行“回归热”,传染得极快,一人得病,全家难免,死亡率很高。当年县城有1000多人,每天都有数人死亡,人心恐慌,政府束手无策。医院及时出手,经采血化验,确诊为“回归热”,采取边治边防的办法,广泛宣传,发动群众蒸洗被褥衣物灭虱,杜绝传染源,在很短时间里控制了疫情。因此,医院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是抗日第七后方医院在商南谱写的一曲军民鱼水之歌。
  当我手握狼毫,蘸饱墨汁时,久久不能下笔,我的心情是那样沉重,我的热血在体内澎湃。抗日第七后方医院俨然是一部书,是一段史,是一首歌,唯有用心写好它,才可告慰先烈,才对得起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我要用手中的笔努力完成领导交给的使命,书写光荣史,厚重校园文化,激发师生继承先烈遗志,发扬抗日精神,奋发有为,让学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实现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